這篇文章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摘自Krystal D’Costa的個人日記 [i]星期二
我摔倒了。 又一次。這次是在下車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是怎麼搞的。我的腳被門檻絆住了,向前摔倒。我的脛骨狠狠地撞到了門檻上,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扭傷了腳踝。S 趕緊繞到我這邊來扶我起來。他拉我站起來,問:“你沒事吧?” 我沒事——但事實是我覺得自己像個十足的傻瓜。誰會下車摔倒呢? 我告訴他我沒事,然後一瘸一拐地進了屋。
我要去睡覺了。
星期三
上午 – 我醒來時有些痠痛,脛骨上有一大塊瘀傷,但我想我可以用一些遮瑕膏遮住。腳踝感覺還可以,但我想我今天還是不穿高跟鞋了。我仍然為自己摔倒的方式感到很傻——很高興我不用告訴任何人這個故事。
下午 – 我的脛骨疼,我想腳踝在腫脹。回家後會仔細看看。
晚上 – 我今晚從火車站走回家。天哪,這真是個絕妙的主意:我的腳踝是正常大小的四倍。我對自己做了什麼?
我給 S 發了一條簡訊,附上腳踝的照片。我用 Ziploc 袋、碎冰和他的舊襪子(用來固定冰袋)做了一個冰袋。現在我正坐在這裡,把它放在咖啡桌上。脛骨也很疼。
星期四
下午 – 我包紮了腳踝去上班了。我感覺向人們解釋我是怎麼受傷的很傻。但我覺得脛骨有點不對勁——瘀傷在擴大,而且疼得要命。也許我應該去看醫生?
晚上 – MRI 顯示我有骨挫傷!顯然,我幸運的是沒有骨折脛骨——我真的撞得那麼重嗎? 反正,骨挫傷比骨折輕一級,除了 RICE 療法之外別無他法。 希望我星期六就能走路了——儘管醫生告訴我必須放輕鬆。 沒錯。 他實際上說,“你的行動速度比你的身體能承受的快。慢下來。讓你的腳跟上你的大腦。”
星期五
謝天謝地,今天是休閒星期五——讓我免於解釋為什麼現在包紮的是脛骨而不是腳踝。 雖然我告訴了一些人——那些最不可能嘲笑的人,那些注意到我跛行的人。
星期日
我的天哪。 我昨天在想什麼? 我今天動不了了。 我的脛骨疼得前所未有。
星期一
今天在家休息沒去上班。 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但至少時間沒有浪費——我還有寫作要完成。
星期二
今天回去上班了。 把繃帶藏在緊身褲下面,但這明天就行不通了;天氣太熱了。 準備好解釋新的繃帶。 哎呀,我感覺很傻。 這些瘀傷什麼時候才會消退?
星期五
今天下雨了——整個星期都在下雨,我的腿疼得厲害。 可能是天氣的原因,所以我儘量不抱怨太多。 我堅持 RICE 療法,骨頭本身感覺好多了。 不過又出現了新的腫脹,所以我可能需要再次檢查一下。
星期一
新診斷——脛骨附近血腫。 FML。 強制減速 – 需要臥床休息,直到另行通知。 好吧,至少它會有時間癒合。
正在好轉
骨挫傷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 脛骨是人體最強壯的骨骼——這對我來說顯然是幸運的,但它也是最不受周圍肌肉和組織保護的。 我很高興地說我肯定正在好轉:我脛骨的疼痛仍然存在,但並沒有超出範圍(我可以在需要時服用布洛芬來緩解),瘀傷正在消退。 腳踝仍然有點腫脹,但我一直在儘可能地休息它,我的RICE(休息、冰敷、加壓、抬高)療法已經基本確定。 血腫的併發症意味著我必須臥床休息一段時間,但這可能會更糟。 畢竟,腿沒有骨折,也沒有因為我感覺自己像個傻瓜並假裝沒事而變得更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段經歷迫使我思考我們與疼痛的關係——不是慢性疼痛,而是急性體驗:我們認為自己被允許感受多少疼痛,我們表達多少疼痛,以及當我們受傷時我們應該如何回應。 我們誰都無法免受身體上的疼痛。 至少,我們可能都曾在某個時候踢到過腳趾或擦傷過膝蓋。 我們中的一些人骨折過。 我們可能也經歷過某種程度的頭痛。 然而,對於每種情況,都有特定的反應。 例如,如果你踢到腳趾,表現得好像你的腿骨折了,你很可能會對你聲稱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表示懷疑。 如果你一直這樣做,你的聲譽可能會趨向於戲劇化或誇張。
我們如何學習這些有分寸的反應?
我們如何學習談論和分享身體疼痛的經歷?
為什麼我們可能不願意分享我們受傷了?
建立標準
醫療專業人員使用從零到十的數字量表來幫助患者表達他們正在經歷的疼痛程度。 零是無痛狀態,10 代表可以想象的最劇烈的疼痛。 一、二、三是“可忍受的”; 四、五、六是“中等”; 七、八或九是“嚴重”級別; 十是無法忍受的。 在每個組中,光譜都有較高和較低的末端。 但一個人的可忍受程度完全有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中等甚至嚴重程度。 這些定量措施是如何定義的? 它們是否考慮了疼痛的情感因素?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該手冊幫助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對患者進行標準診斷,確定了疼痛障礙的以下標準,如下所示
一個或多個解剖部位的疼痛是臨床表現的主要焦點,並且嚴重程度足以需要臨床關注。
疼痛會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引起臨床上顯著的痛苦或損害。
心理因素被認為在疼痛的發生、嚴重程度、加劇或維持中起重要作用。
症狀或缺陷不是故意產生或偽造的。
疼痛不能更好地用情緒、焦慮或精神病性障礙來解釋,也不符合性交困難的標準。
疼痛障礙是慢性的,與之相關的疼痛必須是嚴重的。 診斷標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關於疼痛的觀點,以及患者可能如何報告疼痛事件。 請注意,要被認為是嚴重的疼痛,它必須引起痛苦和損害,並且患者有責任證明疼痛不是虛構的——這尤其重要,因為疼痛有時沒有物理對應物。 受傷者必須充分令人信服。 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分享這些資訊?
哭泣是可以的——如果你不夠高,不能坐過山車
孩子們理解疾病概念的方式可以闡明孩子們如何理解和衡量疼痛。 疼痛是存在的——我並不是說孩子們必須學會創造疼痛的概念,而是說他們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學習適當的反應,他人幫助他們識別異常且需要注意的感覺。[ii] 例如,當孩子摔倒時,在評估情況後,成年人可能會告訴孩子“你沒事吧”。 這讓孩子確信這種經歷是輕微的,腫塊或瘀傷是可以忍受的——不需要額外的特殊護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瞭解到一些不適感是我們正常日常生活的一部分。[iii]
但並非所有不適都應該被容忍。 畢竟,疼痛會提醒我們出了問題。 成年人根據他們允許的行為,根據具體情況教導孩子何時適合表達更大的疼痛表現。 一個為腫塊大驚小怪的孩子可能會被反覆告知他沒事,他的抱怨可能會被忽視或被告知他誇大其詞。 成年人對腫塊應該有多疼有一種感覺,並努力將這種參考轉移給他們的孩子。 傷害所需的護理量傳遞了該傷害的重要性。 有時候你不能哭,因為你不夠高,不能坐過山車——你必須接受它作為當下現實的一部分,然後繼續前進。
作為客體的身體
學習過程還在體驗之間拉開距離,並隔離令人不適的感覺。 距離和隔離有助於使疼痛成為“日常”的一部分——請記住,我們在這裡討論的不是慢性疼痛,而是不會造成長期損害的急性體驗。 然而,當疼痛更加劇烈並且需要更多護理時,距離和隔離有助於將注意力集中在不適的位置。 孩子們會根據整個體驗來談論疼痛。 例如,如果你問一個小孩“你哪裡受傷了?”,孩子很可能會將疼痛置於上下文中。 回答可能是“在鞦韆上”或“在沙箱裡”,而不是透過識別受傷的肘部或膝蓋。
受傷變成了一件社交事件。 孩子們將自己視為融入大世界的客體——他們可以受到環境的影響。 成年人傾向於將身體客體化,強調軀體體驗而不是事件的背景。 醫學人類學家亞瑟·克萊曼認為,前者更符合我們體驗疼痛的方式
儘管患者的疼痛體驗可能難以言表且難以解釋,但它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體驗的。 感知、體驗和應對相互交織,並作為統一的體驗來體驗。 然而,當重構為醫學問題時,這種體驗被分解為一系列二分法,這些二分法代表了生物醫學深厚的文化邏輯。 生理的,心理的; 身體,靈魂; 思想,身體; 主觀的,客觀的; 真實的,不真實的; 自然的,人為的——這些二分法深深植根於西方世界及其醫學專業,是慢性疼痛患者及其護理人員之間就問題的定義和尋求有效治療方法而進行的鬥爭的核心。
有效的治療是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對疼痛進行分類以便他人能夠理解的原因之一。 孩子們可能無法準確報告他們感受到的性質或程度。 如果他們將事件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根本不會報告,這會影響治療和護理。 但我們對疼痛進行分類的部分方式是透過受傷的身體表現。 有了這個基礎,成年後扭傷的腳踝如果未顯示出極度瘀傷,則可能不會被受傷者或其朋友和家人視為嚴重——儘管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受傷的身體外觀可能會導致受傷者延遲治療,因為他已被教導對這種情況有特定的反應。
社會生存
報告受傷和表達疼痛變成了一項複雜的社會事業。 受傷者必須確保她準確地代表了這種體驗——就我而言,由於我經常摔倒,因此我需要考慮另一個層面。 疼痛並不侷限於個人——它會影響到受害者周圍的每個人,從家人到朋友到同事,再到可能感到有義務在面對明顯傷害時讓座的陌生人。 當我受傷時,我周圍的人會承擔更大的負擔,他們都會努力幫助我控制疼痛,無論是 S 在家裡做更多的事情以便我可以臥床休息,還是改變他的日程安排帶我去看醫生,或者朋友們在我們在一起時不得不走得更慢——這些都是我的疼痛變成一種社會共享體驗的方式。
這產生了另一個懷疑疼痛報告的理由:疼痛可以用來操縱社會情境。 克萊曼將此稱為“疼痛遊戲”:它可以用來控制他人,證明依賴性是合理的,避免工作和社交義務,獲得關注,懲罰他人,以及避免與他人建立關係。 如果我真的沒有受傷,而我是在偽裝,那麼其他人就會做出不必要的遷就——即使我沒有偽裝,反覆受傷也可能會讓最和藹可親的照顧者感到厭倦。 人們有康復併成為社會中積極、富有成效的成員的壓力——這也可能轉化為偽裝正常和儘量減輕疼痛的壓力。
適者生存?
我已經克服了因為摔倒而感到自己像個傻瓜的感覺——這是會發生的。 我並沒有故意把自己從車裡扔出來,想要得到骨挫傷。 我真正感到愚蠢的是,我拖延了治療這麼長時間,因為我可能因為沒有尋求幫助而延長了康復期。 但我也覺得我必須儘量減輕傷勢,因為我以前受過重傷,需要我的社交網路提供長期而廣泛的護理。
最近與一些朋友分享我的經歷時,他們似乎理解我的不情願——在野外,他們提醒我,在許多情況下,較弱的動物會被捕食者捕食或被獸群遺棄。 雖然,誇大急性體驗最終可能導致孤立,但我們不應猶豫尋求我們需要的幫助。 醫學的新進展可能會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主觀體驗的懷疑。 最近的PLoS 論文討論了神經影像學可能如何幫助醫生理解患者的疼痛體驗。
至於我,我將臥床休息幾天,但附近沒有獅子,所以我應該是安全的。
感謝 Kyle West 提供的參考建議。
[i] 這些事件是真實的——儘管我實際上並沒有寫日記。 | [ii] , [iii] Christensen 1999: 41. | [iv] Christensen 1999: 49. | [v] Kleinman et. al. 1984: 8. | [vi] Kleinman et. al. 1984: 50. | [vii] Kleinman et. al. 1984: 11. | [viii] Dave Mosher、Kendra Snyder 和 Hannah Waters 因“野外生活”的例子而獲得讚譽。 | [ix] Brown et. al. 2011.
參考文獻
Brown JE,, Chatterjee N,, Younger J,, & Mackey S. (2011). 邁向基於生理學的疼痛測量:人類大腦活動的模式區分疼痛和非疼痛性熱刺激。 PLoS one, 6 (9) PMID: 21931652
作為人類體驗的疼痛:人類學視角。 Mary-Jo DelVecchio Good, Paul E. Brodwin, Byron J. Good, Arthur Kleinman, 編輯. (1994).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Pia Haudrup Christensen (1999). "它疼":兒童關於日常疾病的文化學習 Stichting Ethnofoor, 12 (1), 39-52
圖片來源: 題圖:骨折,Earl Robert, Creative Commons | 操場, Eve Mosher, Creative Commons | 石膏, SoccerKrys, Creative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