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家悶悶不樂地待了幾天後,我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我的心很痛。
這是我對最親近的人使用的表達。它意味著我很難過,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感到無助。它意味著我的心有點破碎。而且現在有這種感覺也很不尋常,因為我充滿了期待,而且非常興奮:在將近六年之後,我將要換工作了——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更密切地關注持續吸引我注意力的主題:技術的傳播。我確實很興奮。但事實仍然是我不得不和一些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的人說再見。而且我不確定該如何做。我所知道的是,我的心很痛。
即使是最穩定的社交網路也無法避免變化。人們會搬家,生活事件會將他們置於不同的角色,隨之而來的是,他們在各自社交群體中的責任也會發生變化。這樣,一個人可以對很多人來說是很多身份,即使她對同一個人來說也是很多身份——作家、同事、妻子、姐妹、朋友、書迷、廚師、看護者等等角色,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都有不同的含義和不同的責任。如果這個角色突然從其社會位置中移除,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她要離開這個網路,這對群體和她自己意味著什麼?這個角色最終可能會被取代,但在那之前,這種變化必須得到承認。所以我們說再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告別在調節網路平衡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它們通常反映了群體將經歷的變化程度。例如,如果您要出門去買披薩作為晚餐,您可能會說“馬上回來”,或者如果您在晚上外出結束時離開朋友,那麼“回頭見”就足夠了。這兩種型別的告別都表明網路中的變化是微小且暫時的。這表示人們承認這個人可能會離開,但他們預計會回來——並且很快將再次佔據他們在社交群體中的位置。
但是對於長期離別,則需要更正式的儀式。如果“goodbye”(再見)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最終感,那不是偶然的。它是“God be with ye”(上帝與你同在)的縮寫,表達了一種祝福、祈禱或希望,希望被祝福的人旅途平安。這幾乎是一種懇求。如今各種各樣的電子通訊方式意味著分離的永久性僅僅取決於人們允許的程度,但在過去,與親人離別會迫使人們考慮一種非常現實的可能性,即離別可能是永久的,或者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長久的。這種場合的莊重性透過儀式化的送別來體現,形式可以是聚會、盛宴或某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從守靈到婚宴到送別派對,網路必須聚集在一起以協調對現有聯絡的干擾。人們相聚並進行回憶活動,這加強了即將發生改變的感覺。
對於長期告別而言,儀式還有助於確認個人與群體的聯絡,這尤其重要,因為在離開一個已建立的網路後,她將進入一個過渡階段。當然——她會被分配新的角色和新的責任,但在她真正屬於新網路之前,會有一個調整期。即使她離開是為了在其他地方擔任相同的角色(例如,廚師),她仍然必須學習該社會秩序的細微之處。但是,一旦你認識了某人,就很難不認識他們——你們可能會疏遠,你們的關係可能會改變,但是如果你認識某人,選擇認識某人並且認可她在你網路中的角色,你將永遠認識那個人。與長期離別相關的儀式證實了與群體根深蒂固的聯絡。
因此,告別可以成為表達親密關係的一種方式。親密夥伴之間的告別是程式化的。以下說法聽起來是否熟悉?“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哦,別走。再待一會兒吧。” 是的,再待一會兒,等對方喝完飲料,或者因為甜點還沒上,或者因為另一位客人還沒到——留下是因為你的陪伴很有價值。雖然這個例子可能更接近於暫時的離別,但應該以某種方式抗議離開,以確認個人對群體的意義,這種想法是親密夥伴之間告別的慣例。
在正式聚會上,並非所有成員都會聚集在離別者周圍表示反對——這項責任落在與個人最親近的人身上——但那些確實對變化表示失望的人可能會以內疚、憤怒或悲傷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些情緒,類似於懇求再待一會兒,其作用是提醒個人已經為網路做出了貢獻,並且會被想念。未能或不願以某種形式抗議可以傳達很多資訊——實際上,如果分離的雙方之間不存在有意義的聯絡,告別可以很簡短並迅速完成。對於那些分離會造成最大幹擾的成員之間,離別過程會被延遲。
歸根結底,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告別,尤其是在感情深厚的群體中,會對群體動態產生沉重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有必要重申,告別的最終性僅僅取決於你允許的程度——畢竟,總有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