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和臨終的出現,正如我們所知

曾幾何時,人們在家中去世。直到臨終之時,他們都由朋友、家人和指定的宗教領袖照顧。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曾幾何時,人們在家中去世。直到臨終之時,他們都由朋友、家人和指定的宗教領袖照顧。(後者提醒臨終者及其親人生命的脆弱,為即將到來的離別做準備。)在去世之後,逝者仍然與這些人在一起,他們繼續著日常生活,直到可以安排葬禮。隨著埋葬時間的臨近,最後的紀念儀式也在家中舉行。親人們守夜,談論逝者,並吃喝慶祝逝去的生命。他們確認了逝者在社群中的地位,並填補了他離去留下的空缺。他們有時會遮蓋家中的鏡子,以防止逝者的靈魂被困在家中,並開啟窗戶幫助靈魂找到前進的方向。有時他們會拍攝全家福。死亡是一件私人的、個性化的事情。

今天的死亡管理方式不同了。人們通常在醫院、臨終關懷機構或療養院去世,在那裡他們脫離了他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以及最親近的人們的生活。雖然人們當然可以在家中哀悼或舉行紀念儀式,但更多時候,人們去遺體所在的地方表示最後的敬意,這意味著哀悼發生在指定的殯儀館空間。有專業人士監督與告別相關的儀式。有專業人士負責照顧和維護逝者的遺體,直到儀式結束。死亡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它已經制度化了。

這種從個人體驗死亡到私有化體驗死亡的轉變始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在擁擠的維多利亞時代家庭中,將腐爛的遺體放在家中的棺材裡並不罕見,家人和朋友可以在那裡觀看和觸控遺體。在當時沒有死亡醫學證明的情況下,這種與逝者的身體互動非常重要:否則你怎麼能確定逝者實際上,嗯,已經去世了呢?隨著傳染病威脅的日益增加,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擔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的第二次霍亂大流行期間,英國法律規定必須立即將死者的遺體從家中移走。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對此抵制,因為它與在家中儲存遺體的傳統習俗相悖,但這種抵制也可能部分是出於經濟原因,尤其是在社會中較貧窮的成員中。延遲埋葬使家庭成員能夠籌集必要的資金,用於購買棺材、運輸遺體以及在教堂墓地中佔據空間。要求立即埋葬使家庭陷入無法支付這些費用的境地,這意味著死者只能被埋葬在貧民公墓。

葬禮有兩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儀式:在個體從社群的活成員轉變為已故成員的過程中,對待遺體的方式。第二個要素是如何處置遺體,這通常與個體的社會地位以及可以與死者一同埋葬的陪葬品型別直接相關。它們共同描繪了逝者和他所屬社群的圖景。將逝去的親人安葬在遠離聖地的無名墓地——貧民公墓——的想法令人恐懼。它剝奪了逝者可能在生者中擁有的任何權利。埋葬地點的匿名性降低了社群哀悼的能力——承認個體是社會成員——並且由於這些墓地通常遠離城市中心,貧民公墓限制了探望墓地和紀念死者的機會。對於一個已經機構能力有限的群體來說,這種安排剝奪了窮人的任何個人身份,對於永恆來說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提議。

為了避免這種命運,數百萬人加入了提供死亡和疾病福利的“互助會”。這些團體會在每週六工資支付後挨家挨戶拜訪,收取福利費用。支付這些服務的需求為其他服務的銷售打開了大門,這樣,殯葬承辦人就變成了推銷員。基本服務有哪些?倫敦貧民互助會的記錄顯示,窮人至少會購買一個普通的松木棺材和四個抬棺人。他們租用一塊粗糙的靈柩布來覆蓋棺材。如果還有額外的資金可以獲得,他們會購買一個刻有逝者名字的棺材牌。對於富人來說,有很多附加服務。葬禮可能是一場盛大的儀式,有足夠的裝飾、排場和哀悼者,可以體面地遊行到墓地。

這種對待死亡的標準方法也使哀悼標準化。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關係,有相應的體面守喪期,倖存者與死者的關係越疏遠,守喪期就越短。例如,一個人可能會為父母守喪 12 個月,但為表親守喪一個月。當然,哀悼的要求也附帶成本:為期一年的黑色服裝的成本對於一個較貧窮的家庭來說可能是相當大的負擔。

到 19 世紀末,死亡行業已經牢固確立,隨之而來的是什麼是被認為是“體面”的想法。一場恰當的送別儀式需要購買的物品,而不是可以在家中協調的事情。隨之而來的一個影響是,透過將遺體從家中移走,對個體的慶祝活動失去了一些個人性質。蠟燭、音樂、祭品——甚至鮮花——都有意義。遮蓋鏡子和開啟門有意義。從守靈儀式回來後洗手有意義。它們表達了關於哀悼者和逝者的無需言語的東西。這些物品在殯儀館的背景下發生了變化,在那裡它們根據負擔能力規模進行權衡和購買。

但是,隨著人們越來越努力地對自己的臨終關懷做出決定,可能會出現轉變。雖然這可能並不意味著出於健康原因要回歸在家中護理和管理逝者,但這可能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哀悼可能會變得不那麼制度化。

您的家庭有哪些重要的哀悼儀式?殯儀館是否滿足了這種儀式?

引用

V. A. Alekshin, Brad Bartel, Alexander B. Dolitsky, Antonio Gilman, Philip L. Kohl, D. Liversage 和 Claude Masset. “作為考古來源的葬禮習俗[和評論]”。《當代人類學》,第 24 卷,第 2 期。1983 年 4 月:第 137-149 頁。

Thomas Laqueur. “身體、死亡和貧民葬禮”。《再現》,第 1 期。1983 年 2 月:第 109-131 頁。

Tony Walter. “消費社會中的死亡儀式化”。《皇家藝術學會雜誌》,第 144 卷,第 5468 期。1996 年 4 月:第 32-40 頁。

James Walvin. “塵歸塵土: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死亡慶典”。《歷史反思/歷史反思》,第 9 卷,第 3 期。1982 年秋季:第 353-371 頁。

您可能還喜歡

死亡會改變我們的線上網路嗎?

我們周圍的氣味

冰箱告訴我們的故事

自欺欺人:儀式的日常作用

我們為什麼匆忙等待?

我們為什麼在真的生病時說“我沒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