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隨著美國的萬聖節迅速臨近,AiP 將探索迷信、信仰和夜晚的驚悚事物。這篇文章最初於 2011 年 5 月 17 日出現在 AiP 上,以回應殭屍意識月——哦,這是真的。 為了本次釋出,文章略有修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想我必須做好準備。為了什麼?當然是即將到來的殭屍末日!當然,大量的殭屍電影、書籍、生存指南,甚至鍛鍊方案都讓我對如何在特定災難事件中生存有所瞭解。如果你看過哪怕一部殭屍電影,我敢打賭你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如果你沒看過,那就去看《殭屍之地》。它提供了一份合理的“規則”清單,應該可以提高你的生存機會。例如,“如有疑問,知道你的出路”和“檢查後座”都很有道理。話又說回來,這些可能是你無論如何都應該做的事情。然而,它們還在不斷湧現:維基百科列出了 17 部計劃於 2011 年上映的殭屍電影——並且已經有電影安排到 2014 年了。
殭屍不是漂亮的生物。大眾媒體將它們描繪成各種腐爛的狀態。它們蹣跚而行。它們是貪得無厭的食人族。而且,嗯,它們死了。那麼為什麼我們對它們如此著迷呢?
民間傳說中充滿了不死角色:木乃伊、骷髏、吸血鬼、食屍鬼和鬼魂幾乎在所有神話中都能以不同的名字找到。雖然與伏都教魔法和宗教密切相關,但殭屍也不例外:迪布克、詹比、喬喬和杜皮都與海地殭屍有些相似,海地殭屍是經由奴隸貿易從非洲信仰傳播到加勒比地區的混合體 (1)。來自幾內亞灣的奴隸將來自古典東方和愛琴海地區的儀式和習俗傳播過來,並在 1804 年海地革命後紮根 (2)。這種殭屍是一種複雜的生物:雖然像它的電影同行一樣缺乏意識,但它是一個更加細緻入微和被操縱的人物。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提出,海地殭屍是博科爾(巫師)製造的藥理學產品 (3)。一種從河豚毒素中提取的粉末被施用以誘導嗜睡,受害者可能會從中醒來並被控制。然而,對這種粉末的分析幾乎沒有產生任何資訊:成分似乎各不相同(包括人類遺骸、蟾蜍、蜥蜴、千足蟲、狼蛛、碎玻璃和各種植物),給藥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粉末可能會撒在預定受害者經常走的路或他的門階上——這似乎不太有效。海地傳統允許中毒的可能性,但也假定了一種超自然起源:身體被埋葬並無緣無故地復活——它只是被巫師叫出名字,並在沒有意志、記憶或意識的情況下出現,準備聽從命令 (4)。通常,它會為其創造者工作,要麼從事勞動,要麼擔任某種警衛,並且可以出租或借出。
這種肉體殭屍——與伏都教信仰也允許的精神殭屍區分開來——是好萊塢殭屍的基礎,後者無法控制,一心只想破壞。在這兩種情況下,殭屍都是源於人類的陰影,然而,後者前人類狀態的退化正是使其成為我們無法移開目光的恐怖的原因。關於好萊塢殭屍中固有的隱喻以及它們與資本主義、他者以及失控的科學和技術的聯絡,已經有很多文章 (5,6)。然而,殭屍之所以能抓住我們的想象力,是因為它們是我們已知的人性的延伸——它們讓我們瞥見了社會秩序的崩潰。
殭屍不應該存在。我們進行系統的哀悼和葬禮儀式,將死者及其遺骸從我們的直接意識中移除。雖然我們允許有哀悼期,但我們支援喪親者相信(即使是不言而喻的)他們最終會停止以可見的方式如此深刻地哀悼。但我們也與死者保持距離,因為他們提醒我們終有一死。畢竟,他們已經走了。不僅如此,而且他們的身體開始腐爛。殭屍迫使我們面對這些問題。在死亡面前,社會秩序無關緊要
社會的基礎設施開始崩潰,尤其是那些與政府和技術相關的系統。執法部門被描繪成無能和落後的(當地的警長是一個刻板印象的鄉巴佬,持有“先開槍再說”的態度),所以人們必須自謀生路。媒體盡其所能,透過廣播和電視廣播有用的資訊和建議,但前景從根本上說是黯淡的:如果可以就躲起來,如果必須就戰鬥。最終,僵化的社會結構證明毫無幫助;人類倖存者只能依靠自己的裝置,沒有真正的救援或支援希望。雜亂無章的群體被迫躲藏起來,躲藏在某種安全屋中,他們在那裡設定路障,徒勞地等待麻煩過去 (7)。
傳染病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如果發生殭屍爆發,人類將會陷入困境——委婉地說。在所有研究的模型中,文明的崩潰迫在眉睫 (8)。除了最積極的隔離策略外,所有策略都將失敗,當死者可以復活時,這意味著有源源不斷的後備軍等待被召喚出來。儘管有點開玩笑,但研究人員建議,面對殭屍末日,快速、果斷的行動是必要的:“控制不死生物崛起的最有效方法是狠狠地打擊,並且經常打擊”(9)。
在這些情況下,不死生物反映了對死亡和社會秩序的擔憂。殭屍是我們的創造物——無論是在伏都教傳統中,還是輻射或病毒爆發的結果,殭屍的崛起都是因為我們使它們有可能這樣做。但也許是因為它們曾經是人類,我們很難想象社會會徹底崩潰。近年來,我們看到了更聰明的亡靈階級的興起,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儘管這種組織似乎以消滅“正常”人為使命,但這些新殭屍更令人恐懼,因為它們保留了更多以前的自我。《我是傳奇》的電影版本,為我們呈現了一類殭屍,它們非常快、強壯且具有攻擊性。他們協調攻擊並設定陷阱——他們可以報復。斯蒂芬·金的《手機》中的不死生物圍繞一個領袖組織起來,並開始“轉化”正常人的過程(而不是僅僅吃掉他們)。這些殭屍讓我們瞥見了未來的世界,一個我們可能幫助創造的世界——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移開目光的原因。
有什麼要說的嗎?“實踐人類學”的評論已被停用,但您始終可以加入 Facebook 上的社群。
--
圖片:維基共享資源,《活死人之夜》 | 維基共享資源,《白色殭屍》
參考文獻
Ackermann, H., & Gauthier, J. (1991). 殭屍的方式和本質。《美國民俗學雜誌》,104 (414) DOI: 10.2307/541551
Bishop, K. (2006). 復活死者。《大眾電影和電視雜誌》,33 (4), 196-205 DOI: 10.3200/JPFT.33.4.196-205
Bishop, K. (2008). 次次級怪物:帝國主義霸權和電影中的伏都殭屍。《美國文化雜誌》,31 (2), 141-152 DOI: 10.1111/j.1542-734X.2008.00668.x
Munz, Philip 等人。(2009). 當殭屍攻擊時!殭屍感染爆發的數學建模。在《傳染病建模研究進展》中。 JM Tchuenche 和 C Chiyaka 編輯。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pp 133-150. [pdf]
Shaviro, S. (2002). 資本主義怪物。《歷史唯物主義》,10 (4), 281-290 DOI: 10.1163/15692060260474486
註釋:1. Ackerman 和 Gauthier (1991): 489. | 2. Bishop (2008): 143. | 3. Ackerman 和 Gauthier: 475. | 4. Ackerman 和 Gauthier: 474. | 5. Bishop (2008). | 6. Shapiro (2002): 77. | 7. Bishop (2006): 202. | 8. Munz, Hudea, Imad 等人。(2009): 146. | 9. Munz: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