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篇博文最初發表於 Anthropology in Practice 網站,日期為 2010 年 12 月 6 日。
紐約人是手勢交談者。我們經常使用手勢來強調我們的對話;從指路引導遊客,到揮手錶達我們對交通、司機或行人的惱怒,或者試圖插話——因為紐約人不會打斷別人!——我們做手勢。當然,我們不是唯一這樣做的群體——手勢是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rbib、Liebal 和 Pika(2008)認為,手勢,透過啞劇和原始符號,可能在發聲(原始言語)的出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導致了原始語言的發展(1054)。他們的假設是基於大腦的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中的映象:在布羅卡區附近,大腦中被認為與語言產生有關的區域,有一個區域“被啟用用於抓握和觀察抓握”(1053)。抓握區域與語言區域的鄰近性很有趣。布羅卡區受損的個體在語言產生方面有困難。他們通常可以完全理解別人,但他們很難做出回應,除了最簡單的方式。Arbib 和同事們認為,由於對布羅卡區的損害也阻礙了手語的出現,該區域應該被理解為與多模式語言過程相關,而不僅僅是發聲。他們認為這為理解手勢在語言進化中的地位創造了一個強有力的案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手勢在許多種類的猴子和猿類中都很常見,但是,用法似乎在圈養和野生群體之間有所不同。例如
合趾猿在圈養群體中至少展示了 20 種不同的觸覺和視覺手勢 (1)。
據報道,野生猩猩大約有 10 種不同的手勢,而圈養群體則描述了 30 種。
圈養的大猩猩至少使用 30 種不同的觸覺、視覺和聽覺手勢——但關於它們在野外的姿態知之甚少。
黑猩猩在圈養中也擁有大量的手勢,在野外記錄到大約十幾種。
這些數字指的是整個種群。在群體內,個體對手勢的使用取決於年齡、性別和等級。還有群體特定的手勢,例如
“用食物塊伸出手臂”在猩猩中,“手臂搖晃”在大猩猩中,以及“拳擊”在倭黑猩猩中是在圈養群體中報告的例子,而“夾葉”和“梳理手部緊握”被描述為野生黑猩猩中群體特定的手勢 (1057)。
小型、穩定的群體往往比大型、社會複雜的群體具有更小的群體內變異性。較大的群體往往在成員之間具有更大的變異性,需要更多種類和變異性的溝通方式。
在圈養群體中觀察到更多數量的手勢也暗示了學習能力 (2)。基本形式的手勢和交流似乎是基因預先程式設計的(例如,“捶胸”已被報道用於從未見過其他大猩猩的大猩猩)。一種稱為個體發生儀式化的過程可以解釋手勢是如何學習的——“一種交流訊號是由兩個個體在重複的互動例項中塑造彼此的行為而產生的”,從而使行為變成訊號(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58)。作者提供的例子是“手臂抬起”:一種程式化的手勢,黑猩猩用它來表示它們即將互相擊打併開始打鬧玩耍 (3)。手勢也被指稱性地使用,表明它們可以被有意地部署來操縱或指導他人的行為。例如,圈養的黑猩猩使用“定向抓撓”:一種響亮和/或誇張的抓撓動作,以指示梳理夥伴應該集中注意力在哪裡 (1057)。
這個討論支援了判斷手勢是否為語言的標準
它們是被有意使用還是情緒狀態的副作用
它們是否靈活
它們是否具有內在含義,或者含義是否由社會背景傳達
它們是遺傳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它們是否被指稱性地使用
這些標準使我們能夠比較猿和人類之間的手勢交流。指稱性手勢(或三元手勢)開始在語言前兒童中大約在 12 個月大的時候出現。但即使在此階段之前,兒童也可能表現出二元手勢,這會將注意力引向行動者。黑猩猩幼崽大約在 9 到 12.5 個月大的時候開始使用手勢,然而,除了少數例外,使用的大多數手勢都是二元的。教猿類說話的嘗試不是很成功。Kanzi 是一隻倭黑猩猩,它早年透過觀察它的母親使用計算機鍵盤度過,仍然是一個罕見的成功案例。他透過接觸學會了許多他的母親可能沒有學過的符號(詞符),這類似於兒童學習說話的方式。他們從周圍成年人的行為中學習模式。他對英語的理解能力相當於一個 2 歲的人類兒童:他能夠組合兩個或三個詞符或一個詞符和一個手勢,並對物品進行排序(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60)。
撇開他的成功不談,與人類兒童相比,猿類通常以慢得多的速度獲得符號。儘管能夠組合符號,但作者報告說,猿類尚未表現出運用句法能力,而句法是語言的關鍵。作者認為,手勢可能促進了模仿向交流的轉變,他們認為
與猴子的身體姿勢和麵部表情相比,猿類更多地使用手可能歸因於從面部表情(較少受自主控制)到更多手勢(受自主控制)的進化過程的轉變。因此,手勢可能在猿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中也發揮了作用(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61)。
手勢會增強我們的交流能力,並可能對發聲產生影響(例如,伴隨某些動作的語調),這將為交流增加細微差別。例如,對於某些人來說,交叉手指強調了希望的真誠。舉起食指可以表達勝利的喜悅。聳聳肩可以表示沮喪、不確定或猶豫。手勢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我們定義了它們,因此它們反映了我們的細微差別。這發生在所有層面上,從較大的社會秩序到個人的個性動作。這樣,只要我們對此達成一致,最小的動作也可能具有意義。
註釋
(1) 手勢可以根據接收和解釋方式分為三類:聽覺手勢使用非聲音的聲音(例如,拍手或使用外部物體發出聲音),觸覺手勢包括與接受者的身體接觸,視覺手勢是沒有身體接觸的符號(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56)。
(2) 作者正確地告誡不要過度概括在圈養與野生猿猴中觀察到的模式,但研究表明,野生和圈養群體之間的手勢目錄具有可比性,圈養個體似乎更頻繁地使用手勢(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58)。
(3) 擊打是正常玩耍的一部分。該手勢表示後續動作應被視為玩耍而非攻擊,併為適當的反應定下基調。
引用
Arbib, M., Liebal, K., & Pika, S. (2008). 靈長類動物的發聲、手勢和人類語言的進化《當代人類學》,49 (6), 1053-1076 DOI: 10.1086/59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