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文:連鎖信與社交網路

連鎖信觸及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震驚點,或觸發了恰當程度的焦慮,從而促使讀者分享信件中包含的故事或資訊。因此,連鎖信實際上非常適合社交媒體,因為讀者只需付出極少的努力就可以將其傳遞下去。而分享或點贊所提供的透明度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真實性,這對於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聽說過那個十七歲的女孩被學校的惡霸推入敞開的沙井蓋裡的事嗎?她叫卡門,她已經下定決心要告訴別人她被欺負了,但她沒有機會。在一次消防演習中,惡霸們一直擠著她、擠著她;然後其中一人推了她,導致她絆倒並掉進了敞開的下水道。她的施虐者直到點名時叫到她的名字才告訴任何人。他們只是想讓她難堪——當其他孩子聽到卡門掉進下水道時,他們對自己的嘲笑感到滿意。但這沒什麼好笑的。她的臉在掉下去的過程中被梯子橫檔刮掉了,她的脖子也斷了。卡門死了。

 

警察在她死後詢問了所有人。惡霸們說他們看到她自己掉進了沙井——無人協助——警察相信了他們。卡門的死被判定為意外事故,每個人都繼續做自己的事……直到電子郵件開始出現。主題欄寫著“他們推了她”,並附有一條訊息,聲稱卡門不是自己掉進下水道的。它鼓勵有罪的人站出來。當然,沒有人這樣做,幾天後,卡門的一個施虐者在洗澡時聽到了奇怪的笑聲。那天晚上晚些時候,她失蹤了,人們發現她躺在下水道底部,脖子斷了,臉像卡門一樣被撕掉了。

惡霸們一個接一個地遭遇了同樣的命運。但許多相信她是自己摔倒的卡門同學也是如此。有人說她仍然在尋找不相信她故事的人。她會從馬桶、淋浴、水槽或排水溝裡找到你,你會發現自己癱瘓地躺在下水道底部,直到她的靈魂撕掉你的臉。所以要小心你欺負的人——否則你可能不得不與卡門打交道。

哦,順便說一句,如果你不轉發並說“他們傷害了她”,卡門就會來找你。

十六歲的大衛·格雷戈裡嘲笑這個故事,認為這是一個笑話,結果就發生了。

我不得不承認,這個特別的連鎖信的第一句話就吸引了我。我沒有按照要求分享它——雖然我想我在這裡正在分享它——但考慮到關於欺凌事件和欺凌者的負面影響的故事如此頻繁,第一句話似乎並非完全不可信。當然,這就是連鎖信現象經久不衰的秘訣:它們傳遞的資訊具有相關性。它們觸及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震驚點,或觸發了恰當程度的焦慮,從而促使讀者分享信件中包含的故事或資訊。因此,連鎖信實際上非常適合社交媒體,因為讀者只需付出極少的努力就可以將其傳遞下去。而分享或點贊所提供的透明度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真實性,這對於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同樣的故事,不同的日子。

連鎖信本質上是公式化的。即使是最基本的形式,它們也為讀者提供一些好處,以換取學習或分享文字內容。最早的連鎖信例子承諾精神或神聖的認可。數學家和民俗學家丹尼爾·W·範·阿斯代爾收集的檔案 [pdf] 中的例子包括來自古埃及《地下世界之書》的一段文字,其中承諾讀者只要複製其中包含的影像,就可以在拉神之船上獲得一席之地,以及許多陀羅尼,向潛在的儲存者保證,如果他能找到確保文字傳遞下去的方法,就能獲得保護(免受各種事物侵害)。

這種保護和神聖干預的主題一直存在。“天堂來信”之類的聲稱具有神聖起源的檔案在整個歷史中隨處可見,在希臘、阿拉伯和衣索比亞的傳統中都可以找到。在近代史上,這些型別的連鎖信更常與基督教聯絡在一起。雖然範·阿斯代爾認為這些不是“真正的”連鎖信,但它們包含許多與其同類相同的特徵。例如,例如,它們的開頭方式是為了確立自身的可信性

這封信是耶穌基督寫的,在十字架腳下的一塊圓形大石頭下發現的。石頭上刻著“凡翻開我的人有福了”。所有看到它的人都懇切地向上帝祈禱,希望他能讓人知道這篇文字,並且他們不會徒勞地試圖翻開它。與此同時,一個大約六七歲的小孩走了出來,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翻開了它,這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驚奇。它被帶到了伊康尼烏姆城,並在那裡由古巴女士手下的人發表。

它們還煞費苦心地列舉了不傳遞信件的人可能遇到的危險

凡是擁有我親手所寫、親口所說的這封信的副本,並且保留它而不將其公之於眾的人,都不會興旺發達;但凡是將其公之於眾的人,必蒙我的祝福,即使他的罪孽如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只要他相信這個,他就會得到赦免;如果他不相信這篇文字和這條誡命,我將降下我自己的瘟疫在他身上,並毀滅他、他的孩子和他的牲畜。

如果信件被傳遞下去,它們還會提供保護和祝福

凡是擁有這封我親手所寫的信的副本,並將其儲存在自己家中,任何東西都不能傷害他們,閃電、瘟疫或雷霆都不能傷害他們,如果一個女人懷孕了,正在分娩,並且她的身邊有這封信的副本,並且她堅定地相信我,她就會安全地生下她的孩子。

如果我們看看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連鎖信的例子,這個公式仍然存在

  • 故事點明瞭主人公的名字,這有助於使她人格化。故事還將她置於一個熟悉的背景中,使讀者能夠認同她。這些因素有助於提高故事的潛在可信度。

  • 不分享故事的危險被清楚地說明了:卡門會來找你。這一點已得到幾個“案例”的證實,在這些案例中,她已實施了她的復仇。

  • 它為讀者提供了免受卡門傷害的保護,以換取分享這封信。

這些主題元素存在於大多數型別的連鎖信中,這些連鎖信已經擴充套件到包括誘人的幸運暗示、鼓勵商品交換、促成變革以及創造記錄。然而,它們也存在於現代連鎖信中,現代連鎖信已經適應了它們安身立命的線上媒體。正如傳統連鎖信有許多種類一樣,在社交媒體中,我們也看到了各種連鎖帖子的出現。

適者生存。

長期以來,連鎖信的生存需要真正的努力。它們的傳送者需要投入其中,以便讓它們傳遞給下一個人:複製和分享連鎖信意味著手抄信件,購買郵資,並實際郵寄出去。由於這些原因,連鎖信需要明確地說明其指示(“在五天內將此信傳送給你的 12 位朋友,否則……”),因為不能保證它們實際上會被傳遞下去。這種努力有助於增強它們的力量。這個過程的匿名性也起到了作用:畢竟,某人花時間傳遞連鎖信意味著他們相信,如果他們相信,那麼你不應該相信嗎?

20 世紀 50 年代影印機的引入稍微削弱了這種力量。雖然它促進了連鎖信的傳播,但它們日益普及也使預期的接收者在某種程度上對它們的神秘感產生了免疫力。匿名性變成了一種障礙。來自未知來源的手寫信件仍然帶有原創作者的一些東西,而影印的檔案則缺乏這種個性感。即使連鎖信找到了一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生存機會的工具,生產的機械化也削弱了它們與接收者之間的聯絡。

人們也越來越難以認真對待它們。我們越來越習慣於識別內容來源。傳播技術的興起改變了我們思考資訊和與資訊互動的方式。這些渠道將個人置於一個受共同經歷約束的網路中。我們消費的內容帶有更廣泛的社會歸屬感意義。在網路世界中尤其如此,在網路世界中,我們透過我們喜歡和分享的材料來塑造我們自己的形象,這已不是什麼秘密。

自我的反映。

連鎖信需要適應。社交媒體為分享內容提供了很高的潛力,但取消了參與的匿名性條件。結果是,連鎖帖子成為幫助塑造自我的一種方式——當我們選擇參與時,它們會分享關於我們自身的一些資訊。

例如,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圍繞共同的興趣相互聯絡

或者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分享和肯定社會信仰

連鎖信的公式在這裡可能不太明顯,但它仍然存在。透過探討主流話題,它確立了相關性和可信度。它帶有某種潛在含義,即如果人們不同意上述觀點,就會將他們分隔開來,就像它促進分享以建立聯絡一樣。

連鎖帖子仍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只是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對自我的保護。它們迎合了我們在網上形成身份的方式;它們幫助我們塑造我們想要呈現的個性,並提供了一種可見的方式,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肯定我們與網路的聯絡。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凱蒂喜歡一篇關於退伍軍人的帖子,你就會了解她的一些情況。你也可以透過評論或點贊該帖子來參與這種自我塑造的行為。對於連鎖信而言,這種可見性的影響是雙重的:雖然連鎖信從被明顯點贊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真實性,但讀者也透過建立自己並與可識別的標記聯絡起來而獲得了真實性。

青少年似乎特別傾向於這種線上身份形成方法。他們不是使用連鎖帖子來鞏固他們已經塑造的身份,而是使用連鎖帖子來積極構建他們的自我意識,透過向朋友尋求反饋

在這個例子中,帖子要求讀者點讚我的狀態(LMS)以幫助繼續反饋迴圈。社交網路允許青少年提出關於自我的問題,然後退後一步,讓社群參與進來,以確認或駁斥他們收到的反饋。這種方法存在許多危險,但它是駕馭線上世界身份形成的一個方面。

變化越多,越是如此。

社交媒體中的連鎖信可能看起來與傳統的連鎖信不同,但它們如何融入自我意識的想法似乎是一個一致的特徵。即使當人們在匿名的幌子下分享它們時,它們之所以起作用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個人能夠與它們的資訊聯絡起來。在交換環的情況下,個人正在尋求確認他們在網路中的地位;對於天堂來信,參與意味著延續一種信仰體系。這些行為都有助於形成自我意識。

那麼,你有沒有見過你最喜歡的?或者有什麼連鎖信的故事要分享?你可能應該在評論中告訴我們……因為你永遠不知道。

 

有什麼要說的嗎?“實踐中的人類學”已停用評論,但您始終可以加入Facebook社群。

--

您可能也喜歡

電子郵件是網際網路上最後的私人空間之一嗎?

我們為什麼要分享病毒影片?

那些臨時的 Facebook 個人資料到底意味著什麼?

--

圖片來源:Liz We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