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之謎的碎片:南方古猿源泉種是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很少有事物像我們人類自身的物種歷史一樣神秘或充滿爭議。然而,科學雜誌釋出的一系列論文可能會為這個謎題增添新的碎片:四篇論文揭示了南方古猿源泉種Australopithecus sediba的面紗,該物種於今年早些時候宣佈,詳細介紹了手、腳、骨盆和頭骨的形態特徵,這些特徵可能將該物種確立為現代人類祖先譜系的一部分。

在南非馬拉帕的一個地下洞穴中,距離約翰內斯堡約 25 英里(40 公里),被鑑定為南方古猿源泉種Australopithecus sediba的眾多原始人類遺骸一直位於流石層之間——流石是一種在洞穴中形成的岩石,成分與石筍和鐘乳石相似,但顧名思義,這種岩石形成於“流”過表面的層中。流石富含鈾,鈾會衰變成鉛。透過測量石頭中存在的鈾和鉛的量,科學家們能夠將流石的年代確定為距今 197.7 萬年至 198 萬年前。這個年代已被應用於化石本身(化石太古老,無法直接測定年代),使其比已知最古老的Homo屬化石(1.90 Ma)還要古老。

但使這些化石令人好奇的是它們獨特的特徵組合。例如,腳和腳踝表明南方古猿源泉種肯定是雙足行走的,但它並沒有完全放棄其樹棲習性。南方古猿源泉種有一個 rudiment arch,證據表明它可能擁有跟腱,這將有助於雙足行走,但其類猿的腳後跟在吸收行走或跑步時的重量方面會很差。腳踝表現出的靈活性不如猿類,但比現代人類的腳可能實現的靈活性更高。這些因素結合起來讓研究人員認為,南方古猿源泉種可能在其攀爬和行走方式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根據 Steven Churchill 及其同事的說法,骨盆可能會挑戰產科學假說,該假說認為早期Homo的較大腦容積促進了骨盆的變化,使其變得短、寬且更像碗狀,而不是像南方古猿化石中觀察到的那樣寬、扁平和外張。南方古猿源泉種的骨盆不尋常,因為該物種的大腦很小,因此骨盆的變化——至少在這種情況下——不是為了容納更大腦容量的後代,可能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對現代骨盆發育的理解。鑑於該物種雙足行走的證據,骨盆與陸地棲息之間的關係可能值得更密切的調查。

但似乎是手抓住了許多人的想象力。我們的手使我們能夠與世界連線並塑造世界——它們提供了我們最初體驗和理解我們環境的方式。古人類學家 Tracy Kivell 報告說,在石器工具出現之後,最完整的原始人類化石手之一已在馬拉帕被發現,這大大增加了我們對人類這一標誌性特徵的理解。南方古猿源泉種的手指縮短了,最重要的是,拇指細長,這將使其在操縱物體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另一方面,猿類有長手指,用於抓住樹枝和運動。除了少數例外,它們沒有表現出人類所能達到的靈巧性。南方古猿源泉種的手將足夠強大和靈活,使原始人類能夠爬樹,但也能夠精巧地接觸物體。

Kivell、Churchill 以及合著者 Job Kibii、Peter Schmid 和 Lee Berger 認為,南方古猿源泉種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工具在人類進化史中的發展和使用的理解。儘管他們指出,南方古猿源泉種似乎並不具備所有通常與工具生產和使用相關的形態特徵,但細長的手指和突出的拇指表明,石器工具生產的物理要求可能比最初確定的更為複雜。在沒有實際石器工具來證實南方古猿源泉種的操縱技能的情況下,化石手錶現出的形態特徵強烈表明存在這種潛力。

2008 年發現該化石遺址的 Lee Berger 博士(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認為,這種特徵組合使南方古猿源泉種成為直立人Homo erectus直接祖先的有力競爭者。然而,所有論文都謹慎地指出,這些特徵可能是同形異質性——在無關的譜系中同時發展起來的。南方古猿源泉種可能不是缺失的環節,但它提出了關於我們進化樹組織結構的有趣問題,併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可能的祖先來進行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