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17世紀,儘管英國人有機會,但他們選擇不在古巴登陸。他們繞過了這個島嶼,因為他們看到閃爍的燈光,他們認為是西班牙人的營火。那些燈光實際上是螢火蟲。不起眼但又耀眼的螢火蟲可能改變了歷史的程序,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它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我們的想象力
在菲律賓,一個故事講述說,它們是阿麗塔普塔普公主額頭上的一顆星星的殘餘物,公主是從天堂派來的。當她被殺時,星星破碎了。碎片在她死後像螢火蟲一樣升起。
另一個菲律賓故事提出,螢火蟲是一個冒犯了仙女的虛榮年輕人的後代。她把他變成了一隻蟲子,並告訴他,除非他能找到比她更美麗的人,否則他將一直保持這樣。所以他每晚都在尋找,拿著火把照亮他的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另一個菲律賓傳說講述說,螢火蟲的光芒是在茉莉花灌木的建議下獲得的:它們躲避黑暗,藏在灌木的葉子中,並告訴它它們正在躲避果蝠,果蝠只有在滿月時才會停止追逐。茉莉花灌木建議它們攜帶火把併成群結隊地旅行,以模仿月亮並使果蝠眼花繚亂。
在日本,螢火蟲是一位美麗的月亮公主的眼淚,她不得不在她二十歲生日那天返回天空,離開她所愛的人。
在切諾基人中,有一個關於星星從天堂降臨以幫助尋找迷路孩子的傳說。它們變成了螢火蟲的形式,引導搜尋者找到她的位置。
生物發光,即某些生物透過化學反應產生自身光的能力,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令人類著迷。所謂的“生命之光”在民間傳說、迷信和藝術中得到認可。例如,水手們曾經認為船頭生物發光的水跡是波塞冬之手的證據,發光真菌被認為是迷失的靈魂或仙女,而丁尼生則將昴星團比作一群螢火蟲。事實上,生物發光是最古老的研究領域之一。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詳細記錄他在海洋生物中觀察到的光的人,他指出這種光是冷的,與火或蠟燭發出的光相比。
光之生物:自然界的生物發光是本週六——3月31日——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幕的展覽,旨在延續亞里士多德最初的探索。螢火蟲不是唯一會發光的生物。它們只是我們最有可能接觸到的生物。這也是“光之生物”的起點,它以一些熟悉的事物吸引遊客,讓他們想起童年夏天的追求,並解釋這種現象的一些神秘之處。在穿過一個巨大的發光蘑菇——感覺有點像你掉進了兔子洞——之後,遊客們開始瞭解大自然自己的手電筒。
從那裡開始,展覽帶領遊客穿越生命之樹,穿梭於不同的環境——從蚊子灣的鞭毛藻到懷託摩洞穴系統的螢火蟲,再到開曼群島血腥灣牆的珊瑚——探索各種物種生物發光的進化。每個環境都成為它自己的世界。例如,你可以把頭伸進洞穴裡,仰望從天花板上垂下來的螢火蟲。或者當你“涉水”蚊子灣時,散開鞭毛藻——這些原生生物發出的光曾經非常明亮,以至於遊客可以在晚上在水邊閱讀。(當運河為開發前景而拓寬時,光芒消失了。)你還將前往海洋深處,短暫地拜訪鮟鱇魚、鰺魚、水母和手電筒魚。展覽還仔細地指出了生物發光(一種內部化學反應)和熒光(由外部因素觸發,例如特定波長的光)之間的區別。例如,血腥灣的珊瑚根據它們暴露在光線下的波長,可以呈現紅色、綠色和橙色,這極大地改變了將這個環境稱為家園的珊瑚、魚類和海葵的外觀。
拋開這一切不談,展覽也是一個面對傳說的機會
Panellus stipticus,苦味牡蠣蘑菇,生長在美國東部的森林中。北美定居者認為它產生的光是超自然的——如果你跟隨它們,就會把你引向厄運的仙女之光。與真菌相關的厄運感可能根植於它經常在腐爛的木材上發現的事實,這很難使其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環境。這種光很可能是一種進化防禦系統,警告潛在的捕食者,這些蘑菇沒有什麼可吃的。
鞭毛藻是遍佈世界各地的單細胞海洋浮游生物。它們賦予水在月光下的閃耀。它們也是水手們報告“燃燒”海面的基礎,水手們在水中看到了它們神秘的光芒。它們被運動觸發,光實際上是它們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它會驚嚇捕食者或吸引更大的捕食者,這些捕食者會在它們的潛在攻擊者身上找到食物。(這就是生命迴圈,夥計們。)這些微小的生物也可能是波塞冬之輪傳說的基礎:船頭生物發光的水跡類似於車輪的輻條。水手們顯然很快將那些輻條與波塞冬的戰車聯絡起來。
並會見深海的奇異居民
鮟鱇魚配備了自己的發光誘餌。海洋深處隱藏著它的真實本性,好奇的魚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希望當初遠離光芒。
吸血鬼魷魚因其斗篷狀的觸手而得名。由於這種魷魚生活在海洋深處,因此沒有偽裝作為防禦技術。相反,它使用生物發光來嚇跑捕食者。
所有生物對光照的反應都相似:即使我們被光吸引,它也可能是一種警告。在大多數情況下,科學家認為生物發光具有交流功能——這也是我們在照亮我們世界時所做的事情。對許多人來說,光意味著力量,不僅僅是一種意義上的力量,尤其是當你考慮到直到最近光才來到世界大部分地區時。在19世紀中期之前,小城鎮和村莊的人們習慣了日落後的黑暗,只有零星的蠟燭或燈籠才能打破黑暗。但與光的關係顯然不是我們物種獨有的。生物發光已經進化了很多次,因為產生這種光的化學物質在生物之間各不相同——我們才剛剛開始瞭解它的目的和潛在應用。讓光存在,的確如此。
“光之生物”展覽於2012年3月31日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