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您知道關於育兒沒有手冊的古老說法嗎?好吧,也許它不需要手冊——因為有 Facebook。
在許多方面,我覺得我彷彿在 Facebook 上看著我一些朋友的孩子長大。我一直陪伴著他們,從他們的第一條狀態更新(例如,“介紹一下簡·史密斯,體重 7 磅 6 盎司,身長 20 英寸!”)到第一次睡整夜覺,到第一顆牙齒,到第一步,到第一個詞語,到句子,一直到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及以後。這在某種程度上令人興奮,因為我可以從我的朋友和他們的網路中受益,他們就哮吼、給藥、如廁訓練或戒奶嘴提供建議。
一些 Facebook 媽媽們認為,Facebook 上的這些更新是父母線上下在玩耍約會、等待孩子放學後、在生日聚會以及父母聚在一起的任何地方進行的交流的延伸。換句話說,這並不新鮮——但媒介已經改變。這些 Facebook 更新提高了育兒社交性的可見性,用一個虛擬村莊重新構想了諺語“眾人拾柴火焰高”,這個虛擬村莊由比那些透過環境(例如遊戲小組關係)聯絡在一起的人們更投入於父母和孩子的人們組成。但它們似乎也“使育兒正常化”。有一些極端的育兒形象被普及。一方面,存在完美行為的孩子以及產生這種後代的家庭生活會是什麼樣的想法:這是一種鮮明、受控、經過消毒的形象。另一方面,人們也承認育兒不容易,育兒可能會很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房子一團糟,孩子們無人看管地四處亂跑,父母不堪重負。這些形象似乎相互對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育兒體驗,但通常(就像通常情況一樣)真相是一條更加混亂的道路。社交網路育兒更新分享了育兒體驗的廣度,包括好的和壞的(只要人們願意分享,因為我們特別擅長分享好的,而將壞的藏在心裡)。它們有助於建立繞過媒體描述並在網路內更具有社會相關性的育兒形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越來越習慣於在網上分享生活的這一代人的症狀中,這些更新是一種數字育兒課程。它們讓人們瞭解育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並提供了一個獲得支援性反饋的論壇——因為我從未見過有人回覆更新說“你做錯了,你這個可憐的父母!”——我認為,結果是人們更願意分享孩子們做的古怪事情。例如,在我的動態中,一個兩歲的孩子向她的媽媽解釋了反饋(她的手做圓周運動)和靜電(她瘋狂地搖晃她的手),另一個年齡較大的孩子和她的媽媽爭論緊身褲是否真的是褲子,一位媽媽談到終於有了一些自己的時間,而寶寶和爸爸出去了一會兒。父母似乎更傾向於拋開他們“做得不對”的擔憂,或者減少擔心被視為某種特定型別的父母,並分享他們生活中意義重大和令人擔憂的時刻。當寶寶患上哮吼,媽媽或爸爸凌晨 3 點起床擔心咳嗽或陪孩子淋浴時,幾乎可以立即獲得一個方便的社群來提供支援和建議——這是一個社群,它可能與同齡人在同一相對時間框架內經歷人生階段時具有相同的育兒和代際價值觀。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不請自來的建議,或者與父母的理念背道而馳的建議或評論,但在虛擬世界中忽略這些評論比當奶奶拿著她的白蘭地治療牙齦痠痛時更容易。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在釋出關於她女兒的更新之前,先為自己是“那些令人討厭的父母”之一而道歉,他們過度分享關於他們孩子的事情。她收到了幾條評論,鼓勵她分享。她為什麼不應該分享呢?育兒已經夠難了。你不應該感到孤獨,或者你和你的孩子需要達到某種想象的標準——尤其是在還有其他人分享同樣古怪的故事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