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在囤積人脈?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本文來自Anthropology in Practice檔案,最初發佈於2010年8月24日。鑑於Google+的推出,它提供(或要求?)一種新的連線方式,我選擇重新發布這篇文章。順便說一句,如果您想在G+上與我聯絡,您可以在gplus.to/krystaldcosta找到我。

Facebook 使用者可能已經熟悉 Facebook 上的“你可能認識的人”功能,該功能試圖根據連線程度將使用者與他們可能認識的人聯絡起來。此功能已移至頁面底部,並已被“好友查詢器”功能取代,該功能提供搜尋使用者的電子郵件地址簿以查詢潛在的丟失聯絡人,但其理念保持不變:網路飽和。這些工具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線上網路的潛力,但它們真的有效嗎?

我承認在 Facebook 上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此功能。 真的,在這一點上,Facebook 認為我可能認識的人要麼是我真的不認識的人,要麼是我在 Facebook 上猶豫不決要聯絡的人。 我不是在尋找六度人脈,誠然,這對於希望快速擴充套件網路的新使用者可能很有用。 在這一點上,我已經加了重要的大學朋友、95% 的高中畢業生、我在初中認識的一群核心人物、75% 的六年級同學以及各種家人和朋友。 我的網路似乎已經足夠滿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雖然很容易忽略 Facebook 的建議,但忽略 Twitter 上的這些建議卻有點困難,Twitter 是最新新增此類工具的平臺。 我承認我的 Twitter 粉絲數量有所增加(如果您是其中之一,請打個招呼——不要當機器人!),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建議給人的感覺不如 Facebook 上的那麼具有侵入性。 也許這是由於連線的性質造成的:在 Facebook 上,與 Twitter 相比,我更有可能最終分享更多關於我生活的個人細節,而在 Twitter 上,我儘量將我的 140 個字元與人類學、科學和偶爾的棒球相關聯。 雖然 Twitter 上的人可以窺探我生活的這一面,但我沒有義務像在 Facebook 上那樣進行回報。 但是這些單向連線有意義嗎? 如果我們不互動,那麼連線的好處是什麼?

Dictionary.com 上“network”(名詞)的第七個定義是

具有共同興趣的個人聯合,旨在提供互助、有用的資訊等。

雖然促進連線的工具旨在使形成這些關聯更容易,但它們似乎剝奪了群體的一些意義。 網路不應是我們生活中停滯不前的特徵——它們應該隨著我們的成長和變化而變化。 我們註定要扮演多種角色。 這些工具的作用是讓我們“以防萬一”囤積人脈。 這是否將我們鎖定在一個身份中——無論我們的線下生活如何變化,我永遠是作家,而你永遠是藝術家? 這是否改變了人際關係的標準? 至少在 Twitter 的案例中,這是否將價值放在了您知道和可以分享的內容上,而不是您可能與某人建立的個人聯絡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