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 - 今天我們在檔案中挖掘: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Anthropology in Practice 部落格,時間是2011年6月27日。
“對不起,我很難說出口。”
讀者可能會發現,本節的標題會讓人聯想到芝加哥樂隊(或男孩蛻變合唱團,取決於你的年齡)。對於那些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開車回家、走在工作場所或校園的走廊上,或者在雜貨店購物或刷牙時,忍不住哼唱副歌的人,我在此提前道歉。(暗示的力量真是一種奇妙的東西。)當然,你可能會質疑我是否真的感到抱歉,考慮到我做出了一個有意識的決定,為這篇文章使用了這個特別的標題。並且取決於你對這種暗示的持續性有多惱火,或者你有多討厭芝加哥樂隊,你可能不容易原諒這個看似微小的過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我猜想您來到這裡,讀者,是因為我們以一種奇怪的、無形的方式成為了朋友。我希望您能夠忽略任何由此產生的對我們關係的干擾——最終會如此。和解——“解決衝突或不一致之處,恢復和平或友好的關係”——是一種廣泛實踐中管理社會困境的手段(1)。和解已被精心打造成微調的儀式,有助於塑造和維持關係。它已被制度化和認可為一種調解形式。但對於某些人來說,說“對不起”似乎是一個更容易的過程,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則需要使用其他非語言符號,這取決於正確的環境。所有的道歉都一樣嗎?我們如何判斷和解行為的真實性?我們又為什麼要費心呢?
你在我心中有個朋友
在我們的非人類靈長類表親中也記錄了和解行為,它主要以柔和的咕嚕聲和梳理毛髮的形式出現。例如,一隻攻擊了低等級雌性狒狒的雌性狒狒可能會接近它的受害者,併發出柔和的咕嚕聲,以表明攻擊事件已經結束(2)。雖然很難透過靈長類動物分類群的進化來追蹤和解行為的發展,但研究表明,和解行為可能起源於用於在各種社會場合交流意圖的訊號(3)。
它似乎是群體生活中一個必要的要素——儘管群體生活充滿了好處(例如,增加獲得資源的途徑,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但也容易發生衝突,因為成員們會爭奪資源並應對性格差異。這些衝突反過來又會產生壓力和緊張。想想你自己在人際衝突後對壓力的反應:你可能經歷過腎上腺素激增,發現自己抖動膝蓋或在桌子上不耐煩地敲擊手指,或者感到臉頰發燙,體溫升高。在雌性恆河猴中,衝突後心率會升高並保持升高,抓撓、打哈欠和顫抖等自我導向行為也會增加(4)。壓力使我們準備好應對與衝突相關的潛在後果。這是一種對危機情況的適應性反應。
然而,社會群體嚴重依賴合作努力。為了獲得群體生活的好處,關係必須保持完整——如果壓力持續不受控制,群體生活將變得非常困難。衝突之後可能會出現幾種結果:問題可能只是得到解決,或者可能是侵略者持續存在,或者受害者可能會重組並採取侵略性攻擊作為回應。因此,衝突會給侵略者和受害者都帶來焦慮。和解行為消除了關於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的不確定性,告訴雙方可以恢復彼此的聯絡。和解表明衝突已經結束。
因此,衝突很少會成為分裂群體內部的因素。事實上,衝突非但沒有使群體成員分離,反而傾向於將成員聚集在一起,因為他們尋求修復關係
對於透過互助生存的動物來說,和解的進化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和解確保了具有部分衝突利益的各方之間合作的持續。與此同時,應該認識到,進化論者從未預測甚至遠端考慮過和解……然而,在許多社會性動物中,如果升級的戰鬥損害了關係,雙方都會遭受損失”(5)。
關於和解如何發揮作用以修復社會秩序中斷,有兩種流行的解釋:關係修復和善意意圖。後者表明和解有助於實現短期目標。假設你和一位同事爭吵過,然後發現你需要從這個人那裡獲得會議記錄才能完成交付品。和解將允許你獲得議程所需的資源。在這個模型中,關係是次要的——是可以被操縱以服務於目的的東西。
關係修復理論認為,和解可以維護重要的社會紐帶,最終提高生殖適應性(似乎一切都歸結於性)。這是兩種觀點中更流行的一種,因為它更符合社會生活的合作觀和群體凝聚力的維護
在爭鬥對抗中經常得到支援、免受騷擾或被允許分享獲得理想資源的動物,預計將獲得短期利益,這些利益最終將轉化為適應性收益。因此,與盟友、保護者和寬容的群體成員的關係將特別有價值(6)。
並且有證據支援情況確實如此(7)
儘管研究人員警告不要將聯盟行為與和解行為聯絡起來,但似乎更牢固的聯盟關係會促進關係調解。牢固的紐帶可以承受更大的衝突閾值,而不會損害關係(8)。也許“熟悉滋生輕蔑”的說法畢竟是有道理的。這也沒關係:親密的個人關係允許更頻繁地發洩不滿和承認惱怒,這些都是可以處理的。
黑猩猩會這樣做。海豚也會這樣做。那麼人類是如何做的呢?
我們只能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心理學進行猜測。因此,關係修復和善意意圖經常被視為孤立的,這也就不足為奇了。對人類而言,和解是一件微妙的事情,旨在修復和重建社會過犯後的身份。因此,關係修復和善意意圖模型似乎補充了人類在社會秩序中進行調解的複雜性。在人類中,和解通常以道歉為中心,道歉包括承認有罪,並懇求觸發衝突或以其他方式破壞關係的行為不會永久地與個人聯絡起來。和解儀式建立在道歉的表現之上,其中可能包括表示遺憾、懊悔或懺悔的宣告(例如,“對不起”或“請原諒我”)、補償或贈送禮物(即,和平的象徵)、食物分享和身體接觸(例如,親吻、擁抱、握手)。這些要素可以單獨使用或以某種組合方式使用,具體取決於衝突的性質和程度。“對不起,我很難說出口”實際上結合了道歉的許多要素。在歌曲中,一對夫婦即將分手,歌手正在做最後的努力,以挽留他的愛人
現在抱緊我對不起,我很難說出口
我只是想讓你知道
現在抱緊我
我真的很想告訴你對不起
我永遠無法讓你知道
在我們經歷過這一切之後
我會彌補你
我保證會
在所有說過和做過的事情之後
你只是我無法放開的一部分
在我們經歷過這一切之後
我會彌補你
我保證會
歌手懇求身體接觸(“現在抱緊我”),承認關係的重要性(“你只是我無法放開的一部分”),並試圖保證問題不會再次發生(“我會彌補你”)。隨著歌手試圖向受傷的一方強調情況可以解決,這些努力不斷重複。對關係的後果越高,違規者的感知責任越大,道歉就越細緻入微(9)。
道歉是高度社會編碼的,為了有效,它們需要適當的回應。例如,不小心撞到某人可以透過說“對不起”來解決——這句話承認你侵入了別人的空間,並讓你們都可以回到自己的角落。如果你因為粗心大意而撞到某人並對其造成傷害,你可以提出扶起他,道歉,並在必要時送他去醫院。回應的性質很好地暗示了道歉的真實性。如果你真的關心維護關係,你會盡力去和解。然而,過度的和解嘗試或心不在焉地使用道歉(例如,一直說“對不起”的人)可能會淡化道歉儀式的效果。
“我寧願親吻馬桶座。”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和解如何幫助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維護社會紐帶,而這似乎在人類中也同樣有效。但和解並不是靈長類動物解決衝突的唯一手段(10)。有些動物,例如長尾獼猴,會轉移攻擊行為,而攻擊行為的展示似乎降低了它們繼續成為衝突目標的可能性。紅腹絹毛猴、環尾狐猴和白麵捲尾猴在衝突後不會和解,但會繼續生活在社會群體中。
儘管和解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但有些人似乎很難發起和解。在許多方面,和解的運作方式似乎類似於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所說的“禮物”,他認為“禮物”會產生義務的漣漪,從而降低社會地位(11)。承認有罪承認了性格缺陷,這可能被視為軟弱的跡象。它將一定程度的權力交給了另一個人手中(即,你必須等待對方接受你的道歉,然後才能在沒有太多持久不良影響的情況下恢復關係)。關係的動態是複雜的,並且隨著人們以各種方式提供和接受幫助而不斷變化。
我們網路的流動性也可能會阻礙和解努力。我們不一定被束縛於單一的社會群體或任何單一的個人。雖然我們有能力有選擇地管理我們認為對我們重要的關係,但可能會出現衝突,產生如此大的干擾,以至於我們認為這段關係太過有害。在這種情況下,道歉可能允許雙方分開,因為我們可以形成替代夥伴關係。
有時,說對不起是你唯一能做的。有時,你必須權衡關係的成本與收益。大型、流動的網路使我們能夠找到替代的支援來源,以便群體生活能夠以某種形式繼續下去。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準備好離開那些有害的關係——不斷處於發出道歉以維持關係的地位所帶來的情感代價可能是沉重的。然而,存在很大的社會壓力來維持某些關係。例如,家庭關係比友誼更重要。因此,我們可能感受到的維持某些關係的義務感可能是內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儘管有其他支援來源可用,但這些因素可能會非常具有限制性。
和解變成了一件政治事務。它是一種社會工具,但它也可能是一種操縱工具。我們如何區分兩者呢?
附言 - 這是作為參考的影片。
--
註釋
1. Silk (2002): 24; Schlenker and Darby (1981): 271. | 2. Silk (2002): 22. | 3. Silk (2002): 39. | 4. Silk (2002): 27. | 5. de Waal (2000): 589. | 6. Silk (2002): 31. | 7. Silk (2002): 31, 32. | 8. de Waal (2000): 588. | 9. Schlenker and Darby (1981): 275. | 10. Silk (2002): 24. | 11. 參見此處和此處。
參考文獻
de Waal, FB (2000). Primates--A Natural Heritage of Conflict Resolu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289 (5479), 586-90 PMID: 10915614
Schlenker, B. and Darby, B. (1981). The Use of Apologies in Social Predicament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4 (3), 271-278
Silk, J. (2002).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Reconciliation in Primat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1 (1), 21-44 DOI: 10.1146/annurev.anthro.31.032902.1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