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間:情境很重要

人們常常覺得,即使回程的地理距離相同,也比去程花費的時間更少。事實並非如此。當所有因素都相同時——相同的距離,大致相同的速度,沒有外部延誤,大致相同的休息站數量——回程所需的時間幾乎與去程完全相同。那麼,為什麼感覺不同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有沒有試過,去某個地方,然後在回程中,你只想趕快到家? 並且,如果不是因為 Belt Parkway 上三個小時的交通堵塞,或者通往隧道的四個小時的路程,也許你真的到家了,並且心想:“嘿,我比預期的更快到家!回家真好!”

 

這種體驗被稱為“回程效應”:人們常常覺得,即使回程的地理距離相同,也比去程花費的時間更少。事實並非如此。當所有因素都相同時——相同的距離,大致相同的速度,沒有外部延誤,大致相同的休息站數量——回程所需的時間幾乎與去程完全相同。那麼,為什麼感覺不同呢?答案是時間——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我們對時間的感知。《PLOS ONE》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進一步增加了越來越多的研究,這些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和解釋時間問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回程效應對於科學界來說並不新鮮。 讓我們從當前有助於解釋這種體驗的假設開始

  • 熟悉感: 瞭解路徑和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讓我們感覺更有準備。 當發生干擾我們旅程的事情時——當引入不熟悉的刺激時——我們感覺時間過得更慢。

  • 高估: 我們大多數旅程都以樂觀的心態開始,因此即使是小的挫折也可能看起來像是巨大的延誤。 當我們開始回程時,我們會彌補這些延誤,當我們估計我們的旅行時間時,卻發現我們比預期的更快到家。

  • 時間相關性: 當我們有約會要赴時,我們對時間更敏感,對延誤也更敏感。 這在前往目的地的最初旅程中更為常見。 在回家的旅程中,我們可能沒有相同嚴格的時間要求,因此我們可能會更放鬆地看待時間。

雖然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但還有更多因素。 Ryosuke Ozawa 和他的同事讓參與者觀看一個人步行前往目的地的 20 分鐘影片,來體驗模擬旅行。 影片顯示的是往返旅行體驗或單程旅行。 觀看單程旅行的參與者觀看了兩個影片,這些影片突出了往返目的地的不同路線。

 

無論觀看哪個影片,參與者都被要求在觀看電影時報告他們認為三分鐘過去了的時間(不看時鐘)。 兩組參與者都認為時間以相同的速度流逝。 然而,當參與者被要求反思這次旅行時,他們在感知時間的方式上出現了差異。 時間在敘事中的情境影響與大腦的特定區域有關——並且它可以被愚弄。

 

我們的大腦使用不同的機制來追蹤時間。 一種機制以特定的速率發射神經元,並且這些脈衝在特定的時期內被追蹤; 這需要對時間的意識。 時間相關性很高的例項迫使我們更多地關注時間的流逝,而我們越關注時間,時間的流逝似乎就越長。 這被稱為前瞻性計時。 另一種機制是基於記憶和語言過程。 例如,詢問某人一部電影有多長。 這需要一個估計,該估計利用記憶的背景:你喜歡這部電影嗎,還是必須等待很長時間才能與朋友見面? 這被稱為回顧性計時,並且可能受到整體體驗的影響。

 

我們與時間的關係具有文化基礎,但它也是個人的。 雖然有一些普遍性可以指導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但我們無法逃脫構成我們記憶的敘事。 隨著這些敘事的應用,它們反映了我們在更大世界中的經驗,這反過來又會影響我們如何計劃和準備隨後的類似事件。

 

--
參考文獻
Ozawa R, Fujii K, Kouzaki M (2015) 回程僅在後見之明中感覺更長:回程效應的心理生理學研究。《PLoS ONE 10(6): e0127779。doi:10.1371/journal.pone.0127779

 

--
您可能也喜歡
公雞幾點打鳴?
我們為新年慶祝的是誰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