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手冷心熱”,這是一句令人好奇的諺語。它認為,通常手涼的人實際上性格善良而有愛心。據我所知,沒有對應的說法。也就是說,手熱的人不會被認為心冷。他們只是體溫徘徊在 98.6 華氏度正常水平的普通人。
2008 年,研究人員 Lawrence Williams 和 John Bargh 因一些新聞報道 駁斥了這句諺語。該研究發現,身體溫暖的體驗會啟用人際溫暖的概念。什麼是人際溫暖?它指的是我們認為他人對我們有利的一系列特質——例如,我們可能會談論某人是多麼友好、樂於助人或值得信賴,這有助於我們評估他是朋友的材料還是應該避免的人。接觸身體溫暖似乎會觸發鼓勵我們對他人產生這些看法的行為。因此,例如,我們可能更傾向於分享或提前思考並計劃互惠行為。接觸寒冷似乎有助於我們更自私地集中注意力。
冷熱分界可能根植於我們對這些感覺的身體體驗。溫暖的體驗可能會觸發我們與這種感覺相關的其他聯想,從而將其與心理溫暖聯絡起來。例如,Williams 和 Bargh 引用了 Harry Harlow 對獼猴的經典研究,其中幼猴表現出對布制代母的偏愛,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鐵絲代母。如果您不瞭解這項研究,它實際上是一篇有趣的讀物,您可以在此處瞭解更多資訊。如果您有興趣,還有一個影片,但請注意,它可能會觸動您的心絃——Harlow 的實驗因其殘酷和不道德而受到批評,但是,該影片不包含任何針對獼猴的明確的肢體暴力。問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我也在影片後面總結了這項研究,所以請隨意跳過。)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免責宣告:此影片顯示了被關在籠子裡的幼年獼猴,可能對某些人來說難以觀看。但是,沒有肢體暴力的跡象。並且它高度說明了哈洛的研究。]
簡而言之,研究人員向幼年獼猴展示了兩個代孕“母親”。一個是布制的,用燈泡加熱,另一個是用鐵絲網製成的,但提供食物。猴子選擇布制母親是為了尋求安慰,只有在飢餓的驅使下才會轉向鐵絲母親。哈洛利用這些發現確立了接觸帶來的安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命早期。缺乏這種安慰與以後的生活中嚴重的心理發展問題有關。哈洛的工作在兒童保育機構接近和設計兒童保育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將舒適、安全和信任的聯想與溫暖聯絡起來,因為我們早期的照顧者除了實際的身體溫暖外,還提供了這些心理溫暖的組成部分 (606)。在 Williams 和 Bargh 的研究中,短暫握住一杯熱咖啡的研究參與者比短暫握住一杯冰咖啡的參與者更有可能認為他人具有更溫暖的性格特徵。而握住熱療墊的參與者比握住冷療墊的參與者更可能選擇可以與朋友分享的獎勵 (607)。
該研究指出了外部因素對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影響。例如,如果您暴露在寒冷中,這可能是一種不舒服的狀態,您可能會更傾向於考慮自己。您想要讓自己舒適,這實際上是很可以理解的。如果您感到溫暖,這意味著您可能很舒適(不是又熱又出汗,這可能是不舒服的),您可能會更容易考慮他人,因為您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因此,手冷並不等同於“心熱”,而是表明應該解決的不適狀態。
但是這句諺語堅持認為,通常手冷的人,無論如何都有一顆溫暖的心。因此,雖然暫時的環境變化可能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對待他人,但對於那些對冷熱的體驗或多或少保持不變的人來說,情況是否相同呢?那個在盛夏時節也手冷的人——你知道我指的是誰——她是否比其他人心理上更不溫暖?或者也許這句諺語的演變是為了幫助正常化一種不尋常的體驗?
如果說我們對寒冷的厭惡如此之深,以至於產生了負面聯絡,那麼我們想要將我們喜歡的人從這些聯想中移除是有道理的。因此,“手冷心熱”成為了一種消除異常並主張相同的方式。冷熱評估可能是關於某人是否適合加入我們社交網路的“第一關”判斷。 Williams 和 Bargh 認為,它也可能是“一種自動且強制性的評估,不需要感知者有意進行評估” (606)。那麼“手冷心熱”是否可以作為繞過這種初步評估的一種方式?我的感覺是,這個短語的使用比這種語境所允許的更富於情感色彩——但它或許確實可以作為一種方式,來緩解人們對自身以及與寒冷相關的心理暗示/聯想的擔憂。
引用
Williams LE, & Bargh JA (2008)。體驗身體溫暖促進人際溫暖。《科學》(紐約),322 (5901), 606-7 PMID: 1894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