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情緣詐騙:關於線上欺騙的真相

線上約會的日益普及 過去十年,約會場景一直在發生變化。根據皮尤網際網路與美國生活專案的資料,已婚或處於其他穩定關係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中,約有 6% 的人是在網上認識的,而 2005 年這一比例為 3%。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線上約會的日益普及

過去十年,約會場景一直在發生變化。根據皮尤網際網路與美國生活專案的資料,已婚或處於其他穩定關係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中,約有 6% 的人是在網上認識的,而 2005 年這一比例為 3%。此外,42% 的美國人認識使用過線上約會網站或應用程式的人,比 2005 年增加了 11%,29% 的美國人認識透過這種媒介認識伴侶的人,而 2005 年聲稱如此的人為 15%。

該資料代表了線上約會觀念的重大轉變,表明與這種行為相關的汙名正在下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 59% 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認為線上約會是結識他人的好方法(2005 年為 44%),

  • 53% 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認為線上約會是尋找志趣相投的人的好方法(2005 年為 47%),並且

  • 21% 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認為使用線上約會服務是絕望的表現,低於 2005 年報告的 29%。

儘管這些跡象表明接受度越來越高,但在線上關係方面,猶豫和不確定性的暗流仍然存在

  • 54% 的線上約會者認為有人在他們的個人資料中提供了虛假資訊,

  • 28% 的人曾以讓他們感到騷擾或不舒服的方式被聯絡。

雖然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有選擇性地新增好友,但我們生活在一個建立線上網路很普遍的時代,這些網路包括二級和三級聯絡人。因此,如果您曾經將您朋友的姨媽的繼兄弟的兒子或一位隨機的酒保或您高中畢業後就沒說過話的朋友的重要人物新增到您的線上網路之一,請不要顯得那麼羞澀——您並不孤單!實際上,我們被教導說這使我們成為優秀的網路工作者——即使它忽略了質量而偏愛數量——因為目標是在建立網路時儘可能廣泛地撒網。但是在這種社交策略中,我們如何知道任何人都是他們聲稱的那個人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條網路情緣詐騙者遊入我們的網路,我們能發現嗎?

丟擲誘餌

“網路情緣詐騙”一詞因 2010 年同名紀錄片(後來演變成 MTV 上的系列節目)而流行起來。它指的是在建立社交媒體個人資料時故意欺騙的人,通常目的是建立浪漫關係。這種欺騙可能是精心策劃的,可能涉及使用虛假照片、虛假傳記,有時還涉及虛構的支援網路。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攝影師 Yanev “Nev” Shulman 與一位名叫 Megan 的年輕女性之間的線上關係,Nev 在收到 Megan 的妹妹 Abby 送來的一幅他的照片的繪畫後“認識”了 Megan。Nev 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最終透過 Facebook 與 Abby 以及她的家人建立了聯絡。他與 Megan 的關係不斷發展,直到她分享的資訊中出現差異。當被質問時,她含糊其辭,引發了更多的問題,並導致了更多的失望,因為 Nev 發現並非一切都如表面看起來那樣。他前往她的家,在那裡他了解到 Abby 的母親實際上扮演了 Megan 的角色。她在 Facebook 上用陌生人的照片和他們的資訊編造了一個完整的生活。她甚至更進一步,讓她的虛構人物在 Facebook 上相互互動,使其看起來好像他們是一個真實網路中的成員。

在電視劇中,Nev 記錄了與網友建立了長期線上關係但從未見過對方的人的故事。他們聯絡 Nev 是因為他們準備邁出下一步,或者因為感覺有些不對勁,他們想要答案。他與情侶中的一人一起旅行進行會面,幫助突出故事中令人懷疑的元素,要求他們質疑這段關係為何會如此發展。有時事情正如他們看起來的那樣,距離或時間阻止了這對夫婦正式會面,但通常存在欺騙因素;例如,人們可能看起來與他們的照片完全不同,或者可能假裝是另一種性別,或者處於另一種關係中。

網路一直以允許匿名而聞名。然而,社交網站往往鼓勵更高程度的透明度。使用者需要建立個人資料,這有助於建立線上身份。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者的線上活動總和描繪了該使用者可能是誰的畫面,但我們並不總是質疑這些資訊。我們往往忘記,在塑造身份時,我們看到的是其他人想讓我們看到的。

網路情緣詐騙者利用這種短視,並塑造他或她的個人資料以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他們富有同情心,他們很理解人,並且他們志趣相投。這種操縱非常微妙,以至於我們沒有意識到關係的標誌“點選”是如何被精心策劃的。

賞心悅目

網路情緣詐騙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反映了線下行為。我們選擇我們認為最好的自己與他人分享。我們突出知識、技能和傾向,這些有助於建立我們與特定社會群體的聯絡——並希望與我們面前的人建立良好的聯絡。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認為,這種編輯自我以塑造我們給他人留下的印象的行為是社會互動的核心。我們希望儘可能與我們互動的物件相似;被接受可以確保我們在網路中的地位。

這在線上也同樣適用。以您的 Facebook 個人資料照片為例。您在選擇照片上投入了多少時間和思考?您是否考慮過這張照片如何代表您?您可能沒有選擇一張您認為自己看起來很糟糕的照片。如果這是一張特別好的照片,您上次更換照片是什麼時候?您仍然看起來像那個人嗎?還是您選擇將自己表現為那一刻的自己?

我知道我提出了很多問題,但重點是這些都是代表性的練習。在這些練習中,欺騙實際上可能幫助我們創造一個具有大眾吸引力的自我形象。這種型別的欺騙線上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控制。畢竟,當您與某人面對面時,他們必須支援他們正在展示的形象。這在網上不太真實——或者更確切地說,使用者的個人資料與與該使用者的互動之間存在脫節,從而產生了一定的靈活性。由於它不是即時的,使用者有機會塑造特定的形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調整該形象。在這種媒介中,我們可以計劃和編輯自己。

線上約會使這種情況變得稍微複雜一些。線上約會個人資料旨在強調相對私人的資料,包括身高、體重、年齡和偏好等。使用者可能會感到有壓力去更改這些資訊,以呈現他們認為的理想自我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吸引力。儘管有必要將這種自我與現實調和,並且這些網站上的參與者聲稱他們是誠實的,但研究發現,十分之九的線上約會者會謊報他們的身高、體重或年齡。男性更可能更改他們的身高,可能是因為身高反映了地位,而女性更可能低估體重,可能是因為我們高度重視“苗條”的概念。男女都會謊報年齡(儘管此類欺騙事件很少)。約會應用程式和社交網路中的線上展示受未來線下會面的可能性指導。這意味著使用者最終必須接受他們在網上塑造的形象。在這方面,很容易解釋體重和身高的差異,因為兩者都會波動。但是年齡呢?不太容易矇混過關。

但線上下會面之前,使用者必須判斷他們看到的資訊。在這些設定中,個人資料會根據使用者認為自己會被評判的標準進行嚴格審查。例如,猖獗的拼寫錯誤或語言誤用可能被解釋為缺乏興趣或缺乏教育。一些使用者還認為寫作風格表明個性,並且可能會注意採用或避免某種語氣——一位使用者希望避免聽起來“可愛”,因為她想避免那些可能正在尋找不太認真關係的人。

這些型別的欺騙使線上約會者能夠創造理想的自我。這與我們在其他社交網站上創造的自我,或我們線上下環境中與人見面時試圖產生的自我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即時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我們的誠實。這種對誠實的期望有助於我們信任我們建立的線上網路,尤其是在二級和三級聯絡人方面。

不要在認識你的人面前講釣魚的故事

但是在網上有一些地方,線下會面的可能性被最小化了。例如,在 MUD 中,人們積極地創造與自身無關的角色,與您可能在網上互動的角色進行真實生活會面的期望很小。該角色不受其始作俑者的任何特徵的限制。它可以自由地從事任何職業、任何年齡、切換性別,並且在任何方面都是專家。這種自由允許這些空間用於探索,其指導思想是角色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正在使用的面具。

這些空間與社交網路大不相同,在社交網路中,您也期望與真實的人互動。這種期望產生了信任,使網路情緣詐騙者能夠滲透到網路並生存下來。社交網站上對個人資料的審查程度和身份驗證的努力不如約會網站,因為最終目標不一定是線下會面。假設社交網站上的行為是一致的,因此如果網路情緣詐騙者採用網路的社會規範(例如,他或她必須有自己的網路,他們通常會捏造),那麼網路情緣詐騙者就可以在不引起不必要關注的情況下透過。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很複雜,但可能根植於“線上去抑制效應”,即線上空間中匿名的可能性降低了人們對社會和道德準則的反應能力。欺騙有一定的樂趣——在於知道你以某種方式愚弄了某人。線上空間意味著使用者不必總是面對他們愚弄的人,因此可以避免壓力、緊張、內疚和羞恥等感覺,因為他們探索他們可能想成為誰或他們可以將故事情節推進到什麼程度。網路情緣詐騙者嚴重依賴於避免線下會面。他們描繪了一幅忙碌或悲劇的畫面,即使他們繼續在情感上滋養與他人的關係,這也讓他們遠離。

網路情緣詐騙者透過將自己置於感知到的參考權力的位置來避免被發現。他們建立信心和信任的關係,社交網路的媒介有助於這一點,在社交網路中,鼓勵使用者分享資訊。網路情緣詐騙者看起來和其他人一樣;並且很難相信朋友會欺騙你,因此傾向於信任。出於這些原因,使用者很少會嘗試驗證網路情緣詐騙者提供的資訊。

海洋變得更加廣闊

這個討論是相關的,因為隨著線上約會網站越來越受歡迎,線上建立關係的行為也越來越被接受。社交網站為有興趣浪漫地瞭解某人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場所——並且這裡提供的資訊可能比線上約會網站更誠實,因為我們試圖透過個人照片、分享和點贊來捕捉我們的生活。根據皮尤網際網路的資料,41% 的社交網站使用者使用社交網站來獲取有關潛在伴侶的更多資訊,18% 的人因為想與某人約會而添加了對方為好友。隨著我們的文化鼓勵我們擴大線上網路,也許是時候開始強調質量而不是數量了。

您是否被網路情緣詐騙過?您是如何發現的?您認為哪些是表明事情並非如表面看起來那樣的觸發跡象?

--

您可能還喜歡

蔓延的連線性:超連線世界中的工作與生活

不要看評論!(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評論會很糟糕,還要看評論?)

我們需要從 Facebook 休息一下是什麼意思?

過去和現在的預言:我們管理資訊的方式

參考文獻

Caspi A, & Gorsky P (2006)。線上欺騙:流行程度、動機和情緒。《網路心理學與行為:網際網路、多媒體和虛擬現實對行為和社會的影響》,9 (1), 54-9 PMID:16497118

Ellison, N., Heino, R., & Gibbs, J. (2006)。線上管理印象:線上約會環境中的自我呈現過程。《計算機中介傳播雜誌》,11 (2), 415-441 DOI:10.1111/j.1083-6101.2006.00020.x

Hancock, Jeffrey T. (2007--1--1) 關於線上約會資料中謊言的真相。, 449。DOI:10.1145/1240624.12406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