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乾怪獸能教會我們關於同輩壓力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餅乾怪獸不再吃餅乾,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好吧,他會吃一塊餅乾,但前提是先吃蔬菜!可以理解的是,公眾對此感到憤怒,作為回應,餅乾怪獸覺得有必要澄清:他仍然吃餅乾——作為甜點——但他也喜歡水果和蔬菜。餅乾怪獸需要重申他的身份,所以他做了任何人都會做的事:他接受了馬特·勞爾的獨家採訪 [影片]。這個資訊要求我們思考我們的期望:他是一個餅乾怪獸,餅乾怪獸吃餅乾。他們夢想著餅乾。如果可以的話,他們會在餅乾中沐浴。他們對餅乾永遠不夠。但是餅乾怪獸也能吃水果和蔬菜嗎?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餅乾怪獸不再肆意追求他的糕點美食。我們正處於肥胖流行的中期,兒童在這方面面臨最大的危險。如果不加以控制,他們成年後將面臨許多併發症,包括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睡眠呼吸暫停的風險。餅乾怪獸是榜樣。《芝麻街》幾十年來一直是兒童教育的燈塔,孩子們在早期養成的習慣很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因此,餅乾怪獸放棄了他那盤美味的餅乾,轉而選擇剋制。他吃更多的綠葉蔬菜,希望年幼的孩子們也能這樣做。當我長大的時候,我看著餅乾怪獸狼吞虎嚥地吃著一盤又一盤的餅乾,我明白餅乾怪獸註定要以我不能的方式吃餅乾。(而且說實話,有多少餅乾真正進入了他的嘴裡?大多數都變成了他皮毛上的碎屑,這更是我不像他那樣狼吞虎嚥地吃餅乾的原因。)我從父母那裡學到了健康的飲食習慣。但是,讓餅乾怪獸示範適度飲食可能會支援父母在家中的教導。

然而,我們是否在將我們的標準強加給餅乾怪獸?強迫他改變他真正的身份?餅乾怪獸實際上在 80 年代後期開始唱歌(真的,說唱 [影片])關於吃健康食品。當時沒有引起軒然大波,也許是因為這種轉變看起來不那麼激進。誰會在乎他是否是一個隱藏的素食愛好者?但是,我們能允許餅乾怪獸改變嗎?餅乾怪獸的身份是否因為關於他是誰以及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作為他的網路,期望他成為誰的衝突資訊而陷入動盪?並且嚴肅地說,這會向孩子們傳遞什麼樣的資訊?他們應該壓抑真實的自我,而迎合常態嗎?是否有一個理想值得追求?一旦他們確立了身份,就不能改變了嗎?餅乾怪獸的餅乾/蔬菜困境為調查身份形成和網路壓力的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丹尼爾·麥克法蘭和海莉·帕爾斯(2005 年)評估了激發改變的內在和外在動機,並確定對網路的改變是身份隨時間推移發生轉變的驅動因素。麥克法蘭和帕爾斯徹底剖析了社會認同理論 (SIT) 和認同理論 (IT),這是身份改變的競爭模型,並得出結論,在這兩種理論中,行為者都感知到一種不一致性,從而導致身份的改變。本質上,行為者尋求建立身份,因為他或她認為該身份未能達到標準。就餅乾怪獸而言,我們有兩個相互衝突的標準:餅乾怪獸是吃餅乾的怪物(內在),餅乾怪獸需要按照他龐大的粉絲和支持者網路的要求並與社會趨勢保持一致,來宣傳適度飲食(外在)。我們將看到這些理論如何導致餅乾怪獸改變的壓力。

SIT 將類別描述為身份發展的背景,其中個體對類別特徵做出反應並發展出允許理想群體成員身份的身份。因此,改變的動機來自個體對其自身與已建立類別的契合程度的感知。然而,類別並非一成不變

類別不僅僅是標籤;它們充當構成性規則或意義的表徵系統,這些系統被社會的廣泛部分所認可。類別建立對行為的期望和行為的期望,甚至暗示群體成員身份的敘事歷史……類別標籤可以反映地位、永久性、規模和其他意義的概念,這些概念會影響行為者改善自身處境的動機(麥克法蘭和帕爾斯 2005: 291)。

因此,像種族和性別這樣的類別往往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塑造身份,因為很難將自我與這些類別的可見特徵分開 (292)。餅乾怪獸是一個喜歡餅乾的怪物。他受制於這種身份,並且這種身份對他施加了一種期望,即他將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他努力成為他能成為的最好的餅乾怪獸,這可以從他與馬特·勞爾的談話片段中得到證明,他在片段中堅持認為他可以吃一塊餅乾——在他吃完蔬菜之後。

IT 認為社會網路為身份發展提供了背景,在這種情況下,這是對不斷變化的關係的回應

根據 IT,自我是“角色身份”的集合。人們根據這些身份在情境中的顯著性來切換角色身份。根據斯特賴克和伯克(2000 年)的說法,網路情境在構成自我的各種身份之間建立了顯著性等級,並導致行為者呼叫相同的角色或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表現。因此,來自關係情境的反饋定義了身份的顯著性,這反過來又引起了身份改變的動機(麥克法蘭和帕爾斯 2005: 290)。

IT 是外部的和流動的,由網路不斷變化的需求驅動。我們的社會——餅乾怪獸的更大網路——今天面向某種可接受的飲食形象——即使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常態,餅乾怪獸也必須轉變以滿足這種期望。然而,我們所擁有的是理想自我(個體希望成為的自我)、實際自我(個體實際是)和公共自我(他人感知到的個體)之間的不一致。餅乾怪獸希望能夠吃餅乾和蔬菜(理想),但感覺他必須吃更多的蔬菜並淡化他吃餅乾的傾向(實際),而公眾認為他吃蔬菜是虛偽的,但一部分人希望他吃更多的綠色蔬菜(公共)。

為了理解是什麼驅動了身份轉變,麥克法蘭和帕爾斯實際上用加利福尼亞州的 6,000 名高中生測試了 IT 和 SIT 模型,在他們許多有趣的結果中,發現“同輩同質性”(一種外部因素)對身份發展有很強的影響

報告稱其五個最好的朋友中有 50% 與自己屬於同一群體的行為者,比其五個最好的朋友中只有 23% 與自己屬於同一群體的行為者,更有可能報告擁有社會認可的身份,可能性高出 21%。五個朋友中有 100% 與自己屬於同一群體的學生,更有可能相信他們的自我是社會認可的,可能性高出 63% (2005: 303)。

網路似乎是身份發展的驅動力,這解釋了餅乾怪獸對水果和蔬菜越來越高的接受度,以及他對吃水果和蔬菜是否可以接受的衝突。他的同齡人也感到衝突,因此餅乾怪獸仍在不同的群體中尋找他可以融入的地方。他還必須處理怪物類別在文化上負載過重的事實

因此,類別是文化建構,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它們所嵌入的關係和互動來傳遞意義。它們為其成員定義情境,併為考慮加入它們的人提供假設情境。行為者不僅適應他們的類別歸屬,而且還自我選擇歸屬,或尋求加入更具吸引力、更合適的類別 (308)。

因此,餅乾怪獸可以改變——他不受“餅乾怪獸性”(公眾理想)的構建的約束。我們對餅乾怪獸的行為方式有一種看法,這助長了公眾的不滿。餅乾怪獸被歸入的類別是我們創造的。我們產生了符合怪物模式的行為和期望。改變不會消除他的“餅乾性”。餅乾怪獸正在努力追求理想的自我,追隨他網路中一部分人的轉變。餅乾怪獸必須決定他將融入他網路的哪一部分:蔬菜群體還是餅乾群體。也許他可以實現一個實際的自我,這個自我不會因為他對餅乾的熱愛而感到內疚。

本文的早期版本於 2010 年 11 月 4 日發表在實踐人類學的原始主頁上。

引用

麥克法蘭,D.,帕爾斯,H. (2005)。身份改變的動機和背景:網路效應案例。《社會心理學季刊》,68 (4), 289-315 DOI: 10.1177/0190272505068004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