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反潛防禦,1916年

《大眾科學》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1916年11月4日

反魚雷的想法(但即使在1916年也是個糟糕的想法):將金屬圓盤射入魚雷前方水中。

大眾科學,1916年11月4日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潛艇和魚雷技術的進步已經創造出一種武器系統,可以在幾秒鐘內炸開商船脆弱的無裝甲船體,並將其連同船員一起送入海底。到1916年10月底,德國和奧地利的潛艇已經擊沉了超過三百萬噸的商船。無論來自參戰國還是中立國,船隻都面臨著真實而持續的風險。為了對抗這種進攻能力,人們部署了一系列反潛技術和戰術。其中一些發明真的令人尷尬,包括本週100年前的這個想法。

理論上,可以看到魚雷正向船隻疾馳,此時某種投影儀或火炮可以在其路徑上插入一個鋼盤

“飛速行駛執行破壞任務的潛艇魚雷並非不可察覺的導彈......魚雷專家承認,除非在非常洶湧的水域,否則經過訓練的觀察員可以在1000到2000英尺的距離處看到白色尾跡。在夜間,可以用探照燈探測到尾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種不成功的反魚雷盾的發明者,以及一個本應部署在魚雷前方的重金屬圓盤,1916年。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6年11月4日

“有人提議將盾牌或偏轉器放置在可以安全引爆魚雷的位置,比如距離船隻20英尺處......圓盤由鋼製成,中間有空氣間隙,因此它們幾乎漂浮,但不會完全漂浮。這將防止它們下沉太快,並使它們在所需的時間內保持在所需的位置。鋼盤厚兩英寸,直徑24英寸,每個重30至150磅。在附圖照片中可以看到其中一個。它們透過氣壓從槍中射出,並透過電氣機制進行旋轉。”

在實踐中,很難在白天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中發現快速移動的魚雷。在夜間,這項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探照燈可以照亮水面,但也會成為30英里範圍內所有敵方潛艇的信標。瞄準和射擊這種防禦裝置來保護船體的某些部分似乎過於笨重。即使“炮手”準確,要在魚雷到達之前定時發射圓盤,而魚雷的方向和速度將很難確定(尤其是在當時壓力之下),然後沉入正確的深度,以某種方式引爆魚雷而不僅僅是被推開,這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儘管我承認我從未嘗試過。實際上,潛艇在水面上使用火炮擊沉的商船數量是未經警告發射魚雷的兩倍。潛艇還在繁忙的航道上佈設水雷,造成了嚴重破壞。對於這種危險,這種防禦小玩意兒是完全無用的。

甚至《大眾科學》也透過宣告“本文的發表不應被理解為對該發明的認可”來撇清關係。公平地說,這位發明家,才華橫溢且多產的約翰·B·弗勞爾斯確實創造了許多有用的機械和電子裝置,包括早期的聲控打字機。儘管他不是海軍專家,但他和當時的許多發明家一樣,都真心希望減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徵之一——死亡和破壞的規模。

隨著戰爭的進行,反潛戰術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商船開始攜帶自己的武器,並與U型潛艇進行炮戰。飛機、驅逐艦和數千艘被徵召到海軍服役的各種小型船隻——拖網漁船、漁船、豪華摩托艇、捕鯨船——使U型潛艇難以在水面停留,迫使它們在水下(效率較低)行動。儘管1914年潛艇可以在水下相對安全地潛伏,但到1916年,深水炸彈技術已經足夠先進,可以開始在潛艇潛入水下時將其擊沉。配備武裝護航艦的護航系統使得潛艇更難以在不遭受反擊的情況下挑出脆弱的掉隊者。

在未來一年,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反潛技術,因為大西洋戰役在1917年期間加劇。

-

我們關於戰爭的完整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來自1914-1918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技術發展的文章。可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購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