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世界大戰:支付賬單

《大眾科學》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回顧:1916年10月14日

支付戰時賬單:1916年,紐約一名工人在熔爐中剷起外國金幣。

《大眾科學增刊》,1916年10月14日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每一輛新發明的坦克被組裝起來,每一枚獎章被蓋章,每一顆子彈被髮射,都必須被製造出來,並在某個時候支付費用。當經濟學家在21世紀初期計算“價值”的意義時,他們越來越多地考慮到人類的福祉、社會進步和普遍的幸福感(在它們的負面方面,這些是詩人所稱的“戰爭的真正代價”)。

但在1916年,政府財政官員只關心支付賬單。任何在戰爭的巨大物質需求中被剋扣的部分都可能導致傷亡和失敗。也許用更便宜的鋼鐵製造更小的戰艦?投入更少的資源來培訓飛行員?冬季制服使用質量較差的材料?要求士兵共用一支步槍而不是每人配發一支?在渴望勝利的絕望中——或者至少是為了避免失敗——現在不是省錢的時候。不僅需要製造或購買戰爭物資,而且交戰國的製造能力和農業勞動力被轉移到如此程度,以至於消費品和食品必須從海外購買並進口。

支付賬單的一種方法——就像揮霍無度者和絕望的政府一樣——是收集和出售貴金屬,主要來自國庫,但也來自公民的捐贈。今天100年前的《大眾科學》文章談到了“黃金之河”湧入美國以支付與戰爭相關的商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戰鬥而來的黃金:1916年,在紐約化驗室稱重由熔化的外國硬幣制成的金錠。圖片來源:《大眾科學增刊》,1916年10月14日

“一年多來,各個購買國的硬幣都大量湧入我國,而且這股浪潮仍在繼續。這些付款不僅來自歐洲,而且最近幾周黃金從加拿大邊境湧入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最近一批價值 20,000,000 美元(按 2016 年美元計算超過 400,000,000 美元)的貨物不得不分配到紐約化驗室和費城鑄幣廠,以便讓前者的員工有機會趕上他們的工作進度...... 大部分熔化外國黃金的工作都是在美國紐約化驗室完成的,附圖顯示了一些操作過程。”

貨幣成本是驚人的:華威大學的斯蒂芬·布羅德伯裡和馬克·哈里森在 2005 年表明,1916 年法國和德國政府的支出接近各自國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主要用於與戰爭相關的支出。

-

我們關於戰爭的完整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 1914 年至 1918 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和貿易的許多文章。可以在以下網址購買: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