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眾科學》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回顧:1914年11月14日
火炮的戰術運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年裡不斷發展:在1899-1902年的南非英布戰爭中,英國人發展了“匍匐彈幕”的概念,即炮火幕牆在前進的部隊前方推進。布林人也有自己的火炮,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他們用火炮大量殺傷了試圖在斯皮翁科普山頂淺得可憐的戰壕中躲避的英國軍隊。1904年,在半個地球之外,日本人將一個28釐米榴彈炮陣地拖到滿洲,轟擊俄軍控制的旅順港(以及停泊在那裡的俄羅斯艦隊)。在發射了近17000發炮彈後,旅順港陷落,日本也順利地走向了贏得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道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和比利時的戰略理論都要求建造環繞戰略城鎮的宏偉堅固的堡壘。這些堡壘結構複雜、工程浩大,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然而,在進攻和防禦的鬥爭中,答案(尤其是在吸取日本在旅順港的教訓之後)是明確的:要擊敗不可移動的物體,就要使用更不可抗拒的力量。當法國人和比利時人建造他們巨大的堡壘時,德國人和奧地利人一直在開發巨型火炮,其中一個關鍵特點是它們可以透過公路運輸。克虜伯製造了兩門42釐米可運輸榴彈炮(綽號“大貝爾塔”);斯柯達製造了許多30.5釐米榴彈炮。接收這些巨型火炮炮彈的堡壘在短短幾天內就被摧毀了。然而,有人認為,“短短幾天”足以減緩德軍的推進速度,從而使盟軍有時間集結並在馬恩河戰役中反擊。
我們的兩張圖片來自戰爭的最初幾周,當時德國人正席捲比利時和法國。在法國遇到的第一批設防城鎮之一是莫伯日,就在比利時蒙斯邊境的對面;我們的照片顯示了一枚大口徑炮彈對堡壘的一個炮塔(旋轉炮塔)的影響。如果炮火對重型裝甲堡壘的影響令人震驚,那麼許多人對未設防城鎮遭到轟炸感到震驚,他們對現代大規模炮火造成的破壞感到恐懼。我們的第二張圖片顯示了比利時梅赫倫(馬利訥)遭受的破壞。可悲的是,這種在“文明國家”之間的戰爭中的行為將變得司空見慣。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關於1914-1918年火炮技術發展的文章。可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wwi 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