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西塔尼亞號沉沒事件,第二部分:死亡與指責,1915年5月7日

《大眾科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場重大悲劇的報道和觀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2017年4月2日):本週是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紀念。創立於1845年的《大眾科學》在戰爭年代報道了改變歷史程序的重大創新,從第一輛坦克和空戰到首次大規模化學武器襲擊。為了紀念百年紀念,我們重新發布以下文章和許多其他文章。要完全訪問我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檔案報道,請立即註冊All Access訂閱

《大眾科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場重大悲劇的報道和觀點
2015年5月8日

1915年5月7日,當德國U-20潛艇用魚雷擊中英國民用船隻盧西塔尼亞號時,這艘豪華遠洋客輪僅在18分鐘內沉沒。在包括128名美國人在內的1193人死亡事件引發的憤怒背後,存在著疑問。這艘船沉沒得如此之快,只有767人倖存:它為什麼沉沒得如此之快?在隨後的外交風波中,德國政府聲稱,這場災難並非由他們的一枚魚雷造成,而是由於該船運載的軍用物資爆炸,這加強了他們的論斷,即盧西塔尼亞號實際上是一艘偽裝成和平民用遠洋客輪的運載軍火的海軍艦艇。《大眾科學》1915年5月29日刊的社論從技術角度強烈反對這種說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宏偉的皇家郵輪盧西塔尼亞號於1907年下水後不久的樣子。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07年8月10日

“為了混淆問題,德國官方聲稱,‘盧西塔尼亞號’攜帶的彈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這艘巨輪的迅速沉沒。現在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對於任何有資格判斷此事的技術人員來說,所提供的解釋表面上是荒謬的。這場戰爭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一枚德國型別的潛艇魚雷,攜帶420磅高爆炸藥,足以擊沉一艘軍艦——甚至是一艘戰列艦,即使不算雙層底甲板,它也被劃分為不少於250個獨立的水密艙室,有大有小。”

[《大眾科學》,1915年5月29日]

儘管這篇嚴厲的社論進行了駁斥,但顯然疑慮仍然存在。畢竟,這艘船被承認載有雷明頓公司製造的4000箱步槍彈藥(每箱一千發)。中立國和交戰國之間進行此類軍事物資貿易是合法的,但也許有人質疑所有這些彈藥是否加劇了這場災難。在沉船事件發生五週後,一篇關於所有這些實彈步槍彈藥可能發生什麼情況的文章進行了更全面的探討:即使有400萬發子彈,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我們在前一期中已經表明,一枚潛艇魚雷,由於其巨大的炸藥裝藥量,完全足以在魚雷擊中到船隻消失的短暫時間內擊沉‘盧西塔尼亞號’。德國政府暗示,船隻的迅速消失至少部分是由於其運載的彈藥貨物爆炸造成的。對於軍事人員,或者對於任何對炸藥有相當瞭解的人來說,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船艙中的彈藥包括未裝藥的炮彈,以及裝在箱子中的小武器彈藥,這些彈藥無法透過任何已知方式引爆。多年前,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為了證明小武器彈藥可以安全運輸,進行了一系列嚴格的測試,以表明裝在普通箱子中的這種彈藥不可能被衝擊或火焰引爆;我們在此刊登了一系列照片,展示了彈藥在透過測試後的樣子。”

[《大眾科學》,1915年6月12日]

在小武器彈藥測試中,炮彈箱被掉落、砸碎、焚燒,並且在本測試中,被獵槍擊中三次。箱子裡的兩發彈藥被點燃,但硝化纖維無煙火藥燃燒緩慢,很快就自行熄滅。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5年6月12日

德國看到源源不斷的貨物——彈藥、槍支、食物——運往他們的敵人,而他們自己卻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下遭受苦難,並且直到1917年初,在潛艇戰方面一直奉行搖擺不定的政策。《大眾科學》1915年7月31日的社論對這些政策做出了強烈反應。它還表明,對盧西塔尼亞號的憤怒絲毫沒有消退(請記住,盟國從對同盟國潛艇襲擊的這種憤怒中獲益匪淺,並且經常被指責煽動這種憤怒)

“德國大使在‘盧西塔尼亞號’起航前發出的警告清楚地表明瞭帝國政府對此行為的意圖。德國無意放棄其對客輪的攻擊,這可以從針對‘奧爾杜納號’的襲擊中得到證明。由於對這艘輪船的襲擊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因此人們對該行為的意義關注相對較少。儘管這艘船逃脫了‘盧西塔尼亞號’的命運,但對人類犯下的罪行幾乎比後者的災難更大。德國辯護士為摧毀‘盧西塔尼亞號’和造成數百人喪生而提出的幾乎唯一的藉口是,她攜帶了槍支,但這已被證偽,並且她攜帶了彈藥,這已被承認,但在‘奧爾杜納號’事件中,沒有給出這樣的理由,因此,該行為完全暴露了其公然的醜惡面目。不僅值班軍官證明他們看到了魚雷,而且德國潛艇僅以十英尺的微弱優勢未能使‘奧爾杜納號’上的美國人遭受與‘盧西塔尼亞號’上的我國公民相同的命運。”

[《大眾科學》,1915年7月31日]

美國於1917年4月4日對德國宣戰。眾多原因之一是德國對中立國船隻進行潛艇襲擊的政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盧西塔尼亞號。即使戰爭結束後,盧西塔尼亞號沉沒事件仍然被認為是開戰的理由之一

“像摧毀盧西塔尼亞號這樣的暴行和恐怖主義行為,及其可怕的生命損失,比任何可以想象到的單一措施更能激起和堅定美國人民的感情。正如約瑟夫·富歇[拿破崙·波拿巴統治下的警察部長]所說,這不僅僅是一場犯罪;這是一場政治錯誤,而且是最惡劣的那種。德國各地對這一罪行歡呼雀躍的狂喜是這一事件的最後一筆,極大地加劇了文明人類的憤怒和厭惡。具有重大意義的是,美國軍隊應該以‘盧西塔尼亞!’的戰鬥口號投入戰鬥!”

[《大眾科學》,1919年5月10日]

但是,如果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是促使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在英國、法國和俄國一方的關鍵事件之一,那麼它也成為一個世紀以來陰謀論的焦點,爭議的焦點是第二次沉悶的爆炸聲,以及爆炸是否證明德國有理由聲稱該船運載的彈藥比貨物清單上列出的更多。有傳言稱,一些被列為“乳酪”或“牡蠣”的貨物,實際上是炸藥,透過“點頭示意”被運上船。事實上,直到1982年,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仍有人認為,海底盧西塔尼亞號的殘骸可能包含仍然危險的炸藥,並警告打撈潛水員注意這一事實。還有一些證人認為他們看到兩枚魚雷射向該船。德國潛艇的艇長、船員和航海日誌都說他們只發射了一枚魚雷。除非他們發射了兩枚,並且在“點頭示意”和受到嚴厲懲罰的嚴重威脅下,他們被警告不要說任何其他事情。

但是,從戰爭時期的宣傳、民族主義情緒,甚至在當前網際網路助長對此類理論的熱情中, conjuring 陰謀論似乎很愚蠢:貨物清單列出了50桶鋁粉和50桶青銅粉。這兩種粉末,如果足夠細,並且被魚雷爆炸等拋到空中,就會構成爆炸危險。來自Aluminum.org網站的訊息稱:“就鋁而言,如果顆粒以粉塵雲的形式懸浮在空氣中時發生點燃,可能會導致爆炸,因為燃燒會以極快的速度從一個顆粒蔓延到另一個顆粒。”青銅粉末也是如此。當這些粉末與水接觸時(例如,海水湧入船體裂縫),它們都會釋放出氫氣,正如我們從1937年的興登堡號災難中記得的那樣,氫氣具有爆炸性。似乎很可能是幾桶普通貨物和普通的化學反應幫助一枚魚雷擊沉了這艘豪華遠洋客輪。但拋開關於原因的爭論不談,這艘滿載平民的船隻的損失仍然是文明世界大戰的眾多悲劇之一。

請參閱本文的第一部分:此處

-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收錄了許多1914-1918年關於炮兵的文章。可在以下網址購買: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