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上,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這篇來自100年前的《大眾科學》文章,著眼於被拘禁在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眾多戰俘。
關於戰俘營的資訊很有趣,但文章所呈現的宣傳內容更引人入勝。戰俘的待遇成為戰爭中各方宣傳的核心主題:能夠被描繪成可怕或不文明的敵方行為,為自己道德上的正確性提供了支撐。正如希瑟·瓊斯指出的那樣,“交戰各方在整個衝突期間都在極力捍衛他們的戰俘待遇政策”[見下方參考書目]。
這是一篇相當愉快的文章:當戰俘似乎並不那麼糟糕。但這裡展示的秩序井然的戰俘營,是在戰爭開始一年後才出現的:最初的設想是戰爭會很快結束,而戰鬥的規模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戰俘都是始料未及的。早期的戰俘營是雜亂無章且疾病肆虐的,戰俘營系統花了幾年時間才開始正常運作。當然,文章中沒有提及前線附近的戰俘營,那裡的戰俘在嚴厲的紀律下被迫從事軍事防禦工事。文章中充滿了當時的刻板印象,包括暗示俄羅斯人是落後、骯髒的農民的流行觀點。文章還隱晦地表明德國對伊斯蘭教持讚賞態度(這是德國宣傳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因為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的4億人口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是穆斯林,而他們正受到同盟國的積極拉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作者是著名的攝影師阿爾伯特·K·道森,他以其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的照片而聞名。也許他作為記者的經驗較少。文章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根據國際法,戰俘不得被迫勞動”,並說那些勞動的人是為了擺脫無聊並賺取菸草津貼。然而到1917年,由於許多人被從田地和工廠徵召入伍,像這些影像中描繪的戰俘正被視為國內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沃森最近指出[見下方參考書目],在德國,“到1916年8月,[戰俘]約佔魯爾煤炭工業工人的14%”,到戰爭結束時,“150萬戰俘分佈在德國75萬個農場和企業中”。
1917年的戰俘營圖書館。這些書是“從家裡包裹寄來的”。聽起來都很文明。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7年1月20日
以下是我們一個世紀前所說的一些內容
“目前,有超過300萬戰俘被德國及其盟友控制。這比印第安納州的人口還多。這也意味著需要餵養、穿衣、看守和照料的人比整個加拿大自治領的人口還多。此外,他們並非來自同一民族或說同一種語言,而是代表了從赤道到北極的每一個種族,說著今天常用的每一種語言。如果他們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那麼你就會對德國如何處理其戰俘的問題有所瞭解。俄羅斯戰俘是最大的單一群體,人數約有一百五十萬。他們是最容易馴服的戰俘,頭腦簡單、服從命令、習慣於清淡的食物和辛苦的工作,因此被認為是德國的資產而非負擔,因為他們目前正在做德國的大部分農活。如果沒有俄羅斯人的勞動力,德國今年可能無法收割莊稼。他們被分成二十五到三十人一組,每個村莊有一個警衛照看;他們和村民住在一起,相處似乎很好。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娶了德國的農村女孩,據說戰爭結束後,將有五十萬人留在德國。”
“其次是法國人,他們總是很樂觀,面帶微笑,據德國當局稱,他們是最容易管理的囚犯。在他們當中,有技術工人、機械師和專業人士,但農民不多。”
“柏林附近的一座監獄,那裡照顧著大量形形色色的人,被戲稱為“皇家動物園”。”
“根據國際法,戰俘不得被迫勞動;但沒有什麼能阻止他的俘虜者透過某種獎勵來誘導他勞動。因此,我們發現成千上萬的法國人和英國人在德國的商店和工廠裡工作;也許是為了擺脫監獄生活的無聊,也為了他們得到的小額報酬和菸草津貼。他們非常小心,不從事任何可以作為戰爭物資的產品的工作。因此,我們發現他們正在修建公路和公共工程,在裝訂廠、製造農業器具、傢俱和玩具的工廠以及製造女裝和鞋子的企業中工作;但絕不會製造任何可供戰場上計程車兵使用或穿著的東西。”
“每個營房都供應洗漱和飲用的自來水,並且整個營地都有公共浴室和洗衣房。那裡有淋浴、浴缸和熱水,男人們可以隨時去洗澡和洗衣服。戰俘必須每週至少洗一次澡,但這並不需要在英國人和法國人身上強制執行;他們洗澡是理所當然的。只有俄羅斯人和東方人必須每週排隊一次,很不情願地進行週六洗澡。俄羅斯農民在任何時候都看不到洗澡的意義,而且在冬天讓大量的水接觸他的皮膚對他來說簡直是自殺。在冬天,一群俄羅斯人在警衛的看管下被帶到浴室,這總是會給英國人和法國人帶來樂趣,因為從他們的表情來看,人們會認為他們是要被槍斃而不是被洗澡。”
“監獄鐘樓,由囚犯中的一名建築師設計,並由囚犯自己建造。”可能來自1917年的曼海姆戰俘營。沒有訊息表明時鐘是否真的能用。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7年1月20日
“每個監獄都有一間空營房或一個大帳篷被闢為教堂。每個星期天,戰俘們自己在這裡舉行禮拜。在其中一個收容大量穆斯林的戰俘營中[1917年,這是指信奉伊斯蘭教的常用術語],按照真正的東方風格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包括宣禮塔,每天中午,霍查(牧師)[原文如此]都會從那裡呼喚信徒祈禱。”
關於這個主題的進一步閱讀,這個主題在通俗媒體和歷史學家中很少被報道
“戰俘。”希瑟·瓊斯。這篇以及倫敦經濟學院的瓊斯博士的其他優秀文章可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國際百科全書中免費線上獲取:http://encyclopedia.1914-1918-online.net/article/prisoners_of_war
“鋼鐵之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亞歷山大·沃森。基礎書籍,2014年。一本罕見的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後方的英文書。
國際紅十字會的原始材料可在以下網址獲得:http://grandeguerre.icrc.org/
-
我們完整的戰爭檔案,稱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來自1914-1918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個方面的文章。可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