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略,1914年:避免一擊致命

《大眾科學》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特刊:1914年10月31日。“大眾科學”的“軍事通訊員”撰寫的文章可能出自一位美國陸軍軍官之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眾科學》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特刊:1914年10月31日

被炸燬的橋樑:這座跨越烏爾克河的鐵路橋在1914年9月初被炸燬——據稱是撤退的德軍所為。當時橋上的火車滿載傷員;當火車墜入河中時,40人喪生。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4年10月31日

“大眾科學”的“軍事通訊員”撰寫的文章可能出自一位美國陸軍軍官之手。他對當時協約國和同盟國正在推行的更廣泛的戰略表現出了非常好的理解。他的文章沒有提及具體的部隊單位、部隊調動或傷亡情況,儘管在美國沒有必要避免審查,因此他可能無法獲得這些資訊。但他是一位敏銳的讀者,能夠從前線嚴密的審查制度下滲透出來的少量硬性資訊中獲取資訊。並且存在一種與《大眾科學》本身總體情緒一致的潛在主題,即支援協約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戰爭的戰略行動

“德國奪取敦刻爾克的偉大行動已經失敗,協約國在不利的情況下展現了他們閃電般的能力。這一結果無疑對他們來說是相當鼓舞人心的,尤其是考慮到在該戰場上的部隊是預備役和志願兵,他們在炮火下的表現在那之前尚未經過考驗。”

水晶宮:這個大型展覽空間在1914年被英國政府接管,用於安置為迅速擴張的英國皇家海軍招募的新兵。士兵們睡在傳統的英國海軍吊床上。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4年10月31日

“協約國仍在戰鬥,與其說是為了獲勝,不如說是為了避免在戰爭初期遭受慘敗。他們的全部實力要到明年春天才能發揮出來,因此他們對目前的均勢感到滿意。普魯士在1866年對奧地利和1870年對法國取得的成功給所有國家的軍事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協約國的整個戰略都是為了避免在最初幾輪中遭受一擊致命。如果他們能夠迫使戰鬥演變成一場持久戰,那麼結果只有一個。在戰爭初期,德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計程車兵可以擊敗數量遠超他們的對手。但在明年八月之前,協約國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武器裝備、彈藥以及大大增強部隊戰鬥力的配件方面都將超越他們。”

要檢視我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完整報道檔案——包括幾篇第一人稱敘述——完整套裝《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可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wwi購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