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為索姆河攻勢的一部分,1916 年 9 月 15 日,49 輛坦克首次在戰爭中使用。盟軍在法國北部弗萊爾和庫爾瑟萊特村莊附近攻擊德軍防線,英國部隊總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命令當時所有可用的坦克協助進攻。英國馬克 I 型重型坦克非常不可靠,只有 27 輛真正到達了德軍前線,但少數到達激戰區的坦克表明,這項技術突破多麼有用。
至於國內公眾,有很多關於這些機器實際外觀以及它們有多大用處的傳言。很少有來自前線的真實資訊通過了軍方審查。來自英國和德國方面的層層宣傳進一步混淆了這個問題。但在 1916 年 10 月 28 日,《大眾科學》刊登了一張參與戰鬥的坦克的照片;對於我們的大多數讀者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坦克(在之前兩週的日報上出現過一些坦克的圖片)。以下是圖片附帶的文字(這是發表的全文)
“索姆河戰役中的‘陸地巡洋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前線的大部分英國士兵稱它們為“坦克”;但在更有見識的少數人中,它們更恰當地被定義為“陸地巡洋艦”。
“事實上,正如對這張首次釋出的戰爭新機器照片的簡短研究將表明的那樣,它們確實是陸地巡洋艦。因為,就像海上的戰艦一樣,它完全由鋼鐵製成,從甲板到龍骨都覆蓋著足夠的裝甲,以保護其要害免受可能來襲的射彈的攻擊。解剖海軍巡洋艦,你會發現它的要害(發動機、彈藥艙、轉向裝置等)都包含在一種倒置的裝甲箱內,包括側面、末端和頂部。因此,在陸地巡洋艦中,發動機、燃料箱、轉向裝置、彈藥供應,更不用說乘員,都舒適地免受敵人的子彈襲擊,無論子彈來自哪個方向,即使是來自上方。”
“像船一樣,“坦克”是透過船尾的舵來操縱的,圖中前景中的一對輪子就代表著舵——因為這個視角是從機器的後方而不是前方拍攝的。或許,轉向也是透過單獨操作履帶完成的。”
“最後,為了使類比完整,馬克沁機槍安裝在船中部兩側的兩個突出部上。這裡的相似之處是如此嚴格,以至於我們可以用真正的航海方式描述火力集中,即陸地巡洋艦有四門火炮的船首和船尾火力,以及每舷三門火炮的火力。”
“該機器由兩條寬闊的履帶驅動,履帶延伸到其整個長度。一個有趣的特點是,履帶前三分之一向上傾斜,角度顯然在 30 到 40 度之間。正是這個特點使巡洋艦能夠“迎擊巨浪”,也就是說,爬過堤岸或將自己從彈坑中抬起來。當其長度的後三分之二位於彈坑或被破壞的戰壕的一側時,向上傾斜的前三分之一會靠在另一側,並且由於其履帶的強大抓地力,會產生強大的提升效果,從而將機器的前端向上抬起斜坡。”
“照片顯示了一輛遇險的陸地巡洋艦。右側的履帶斷裂,斷裂的一端顯然卡在了機器中。當它向前移動時,履帶被拉過雙鏈輪(在照片中清晰可見),履帶被向上推成一個環,遠離軌道。”
“前端的向上傾斜解釋了壓垮樹木、牆壁甚至建築物的壯舉;因為機器會開始攀爬障礙物,利用其自身的巨大重量來彎曲和壓垮其路徑中的一切東西。”
這張照片至少在一個方面很奇特:仔細觀察這輛英國馬克 I 型坦克,可以看到的兩個機槍口都塞滿了看起來像 4x4 木材的東西。我們只能推測為什麼在那裡放置它們。右側的履帶顯然已損壞。背面的輪子最初被認為有助於操縱車輛。頂部的結構用金屬絲串起來,旨在防止手榴彈落在車輛的頂部。
這輛特殊的坦克可能是由機槍連的埃裡克·珀迪中尉指揮的坦克 C16(名為“科魯納”)。它與另外兩輛坦克於 9 月 15 日襲擊了孔布林和勒澤伍德附近的德軍防線。右側履帶被一枚炮彈擊毀,但乘員在他們損壞的坦克中繼續用機槍戰鬥了五個小時,直到前進的步兵解救了他們。由於坦克無法移動,乘員拆除了坦克的武器並將其點燃。
這輛廢棄的坦克似乎在戰場上停留了一段時間。在歐洲聯盟的 Europeana Collections 網站上,有一幅水彩畫可能就是同一輛坦克,在這裡。
來自同一來源的一張繪畫,看起來也是同一輛坦克,在這裡。
感謝托馬斯·多諾萬版本的托馬斯·多諾萬提供關於弗萊爾-庫爾瑟萊特戰役中坦克的一些有趣資訊。
-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技術發展的 1914-1918 年的文章。它可以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上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