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100年前今天的封面故事顯示,“亞利桑那”號戰艦離開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在布魯克林大橋下沿哈德遜河航行。在那時,這艘船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艦之一,也是現代化的象徵,預示著美國將成為主要的海洋強國。
不幸的是,早期的象徵意義與這艘船的真實歷史並不相符。
“亞利桑那”號的姊妹艦“賓夕法尼亞”號,展示了前部三個炮塔,安裝了14英寸的火炮。 當該艦下水時,火炮的佈置有些過時:最現代的艦艇擁有更強大的火炮,但數量較少。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6年10月28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精彩故事能夠繼續產生影響。
這艘船的現代技術可能是它最大的弱點。美國海軍選擇了石油作為其戰艦的燃料,而不是傳統的煤炭,從1912年開始建造的“內華達”號開始。石油的重量和體積可以裝載更多的能量,它可以更快更有效地釋放能量,而且可以用泵和管道將石油輸送到船上和周圍,比笨拙費力的煤炭工手動剷煤要容易得多。1912年,英國皇家海軍也做出了同樣的決定。然而,當戰爭爆發時,來自波斯(伊朗,伊拉克)的石油供應被切斷,在戰爭的高峰期,德國潛艇在擊沉從美國和墨西哥向盟軍海軍運送石油的油輪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正如丹尼爾·耶金在《獎品:石油、金錢和權力的史詩般的追求》(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1991年)一書中指出的那樣,燃料供應嚴重短缺:“到1917年5月底……石油供應的短缺正在制約著皇家海軍的機動性。情況變得如此嚴重,甚至有人建議皇家海軍停止建造燃油船,轉而重新使用煤炭!”在美國,對工廠和汽車的燃料(煤炭、石油)的需求也在飆升,其成本也在上漲。由於這種短缺,大型戰艦沒有大型艦艇可以對抗,而且在面對潛艇威脅時毫無用處,因此它們消耗了大量的燃料,成為了一種負擔。“亞利桑那”號戰艦在整個戰爭期間都被留在了國內,只有在戰爭結束後才被派去護送威爾遜總統參加巴黎和會。
不幸的是,你一定聽說過“亞利桑那”號戰艦。大多數人不知道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歷史,但作為美國海軍力量的象徵,它在1941年12月7日,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天,成為了襲擊目標,被日本炸彈擊沉在珍珠港。船體仍然躺在港口的海床上,作為紀念在那一天喪生者的紀念館的一部分。
-
文中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關於戰爭的完整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1914-1918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技術發展的許多文章。 可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 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