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按(2017年4月2日):本週是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紀念。創立於1845年的《大眾科學》,在戰爭年代報道了改變歷史程序的重大創新,從第一批坦克和空戰到首次廣泛使用化學武器的襲擊。為了紀念百年紀念,我們正在重新發布以下文章和許多其他文章。要全面訪問我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檔案報道,請立即註冊All Access訂閱。
報道於大眾科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回顧》:1915年4月17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炮戰。在戰爭初期,德國軍隊使用一種新型攻城炮轟擊比利時和法國的堡壘,這些堡壘在幾十年前設計和建造,目的是阻止通行。這些新式火炮發射大口徑炮彈,但可以透過公路移動,因此可以跟上軍隊的前線。一種型號的攻城榴彈炮是從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租借來的。1911年型305毫米火炮由波西米亞王國的斯柯達兵工廠製造,當時波西米亞王國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這些火炮對於其設計的任務來說非常有效。一個例子:1914年8月8日,一門305毫米斯柯達榴彈炮對準了比利時的巴爾雄要塞。到當天下午,該要塞投降。在一年之內,軍事戰術不得不發展演變,減少對大型、固定式堡壘的依賴,轉而依賴廣泛的野戰工事:戰壕、地堡和土方工程網路緊貼地面,偽裝良好,並受到密集的帶刺鐵絲網的保護。到本期《大眾科學》出版時,一門榴彈炮贏得一場戰鬥的機會已經過去,在戰爭結束之前,火炮的價值在於它可以按目標投送工業規模數量的炮彈。
4月17日刊封面的圖片顯示,兩名身穿奧地利制服計程車兵正在搬運一枚巨大的305毫米斯柯達榴彈炮炮彈,可能是用於對付土方工事的630磅高爆彈,也可能是用於對付堡壘的850磅穿甲彈(推進劑單獨裝填)。這些士兵看起來既不勝利也不沮喪,只是疲憊不堪——工業戰爭中兩個小小的齒輪,這場戰爭已經吞沒了歐洲,並且還在進一步蔓延。
您可以在這裡看到法國防禦工事被德國重炮(包括這種斯柯達305毫米大炮)摧毀。
《大眾科學》上刊登的一張在德國克虜伯工廠製造的420毫米榴彈炮的圖片在這裡。
-
我們關於戰爭的完整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1914-1918年關於火炮的文章。可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wwi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