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據《大眾科學》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1915年8月28日。
1915年8月,西線戰場:法國、英國及其盟友與德國及其盟友在複雜、防禦工事完善的戰壕系統中對峙。但在飛行時代,雙方都使用飛機和氣球來觀察茂密的帶刺鐵絲網和偽裝,以觀察敵軍動向併為炮火尋找目標。氣球的機動性較差,但可以透過電話直接與炮兵陣地連線。
本週的封面圖片由尼爾·特魯斯洛繪製和報道,他是“《大眾科學》的法國軍隊記者”。特魯斯洛曾住在紐約,是藝術學生聯盟的成員,但在1915年5月去了法國,繪畫並報道他所看到的一切(根據“比馬快”部落格)。這張圖片被註明是在法國阿拉斯於1915年6月15日繪製的,當時是一個非常動盪的地區,正處於第二次阿拉斯戰役的最後階段(背景中顯示的破壞不太可能是虛構的)。特魯斯洛寫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從飛機上發出的關於敵人位置、他們的逼近、他們的撤退、他們的每一個動向的訊號工作非常有趣。然而,飛行員必須保持的高度才能超出敵方槍炮的射程,以及他們必須飛行的速度,使得望遠鏡的操作非常困難,而且迫切需要一種更有效的觀察方法。這種需求促成了繫留氣球的發展,繫留氣球透過專門製造的汽車實現便攜且易於操作。為此目的所需的汽車是一輛三噸或五噸的卡車,配備了操作和運輸氣球所需的一切必要裝置。”
“隨附的阿拉斯附近使用的裝置的插圖顯示了這臺機器是法軍在這一點附近獲勝的原因。這輛車攜帶一個卷軸,可容納約五千英尺的纜繩,並透過齒輪和摩擦離合器連線到電機的驅動軸,從而可以完美地控制氣球在任何位置。它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操縱——可以沿著前線行進,也可以根據操作員的意願撤退或前進。氣體發生裝置非常緊湊有效,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充滿氣球。該車還配備了探照燈、發電機、電話和無線電儀器。阿拉斯的氣球裝置精良,但不幸的是,禁止攜帶照相機,所以我只能獲得一張小草圖。戰爭氣球很小,有兩種型別:圓形和雪茄形。圓形氣球最常用,但據說雪茄形氣囊具有更高的穩定性。”
-
我們的關於戰爭的完整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有許多關於1914-1918年西線戰壕戰的文章。可在以下網址購買: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