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些拼命戰鬥的國家將國內經濟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戰爭中,以尋求勝利。
我們能做到:婦女越來越多地製造軍備。這張照片有可能是宣傳照片(但不確定):一位在骯髒的工廠裡製造炮彈的工人穿著如此精緻的衣服有些奇怪。
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6年3月4日
一些統計資料(非常簡短——我保證!)。一個國家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值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平時期,政府會從GDP中抽取一部分用於公民的福利,如道路、教育和國防。然而,隨著戰爭的繼續,一些政府吞噬了更大比例的GDP,用於戰爭開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得以延續。
在1913年,即戰爭爆發的前一年,法國和德國的政府支出約佔其GDP的10%。到1916年,政府支出接近50%——經濟的一半——主要用於戰爭開支。
金屬短缺:德國的這個時鐘的銅製砝碼被移除,並用石頭代替。這種極度短缺的金屬可能被用於製造機關槍彈殼或炮彈部件。
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6年3月4日
這些來自德國和法國的圖片,100年前的本週,即1916年3月4日發表在《大眾科學》上,顯示了正在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帶來的一些極端破壞。
(統計資料來自劍橋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由華威大學的斯蒂芬·布羅德貝里和馬克·哈里森編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學》。英國公共支出此處有一些關於英國支出的有趣資料。動員的法國軍隊人數來自www.151ril.com/content/history)
-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來自1914-1918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方面和影響的文章。您可以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購買。
德國後方:炮兵消耗了大量資源。在這裡,工人們正在製作柳條架,用於將炮彈從工廠運送到前線。
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6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