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大眾科學》中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要聞:1915年7月24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控制著制海權;否則,英國和法國將無法透過進口食物、原材料和武器來供養自己和武裝自己。德國和奧地利不願派遣艦隊挑戰英國皇家海軍,但他們透過佈設水雷和潛艇襲擊,持續進行著非常積極的行動。
潛艇有其侷限性,但在戰爭期間,它們給盟軍海軍和商船造成了巨大損失。潛艇的主要優勢在於,當它潛入水下時,實際上是隱形的,並且幾乎不受1915年可用的任何武器的攻擊。只有當它浮出水面時,才容易受到炮火或撞擊的攻擊。電影中經常看到的深水炸彈最初在1913年被提議為“投擲水雷”,但實用的型號直到1915年才被開發出來,並且首次成功是在1916年。最初,艦船隻攜帶兩個這種粗糙的桶狀武器,水手們將它們從船尾滾落到他們認為可能有潛艇的地方。其他裝置的效果甚至更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7月24日《大眾科學》期刊中展示的反潛武器(如圖所示),在我看來似乎很荒謬。在開闊水域中用這些裝置套住潛艇的機會微乎其微,然後讓拖曳的繩索纏住潛艇的螺旋槳,正如它被設計的那樣。該裝置連線到一個水面浮標,浮標釋放出煙霧訊號彈,以提醒附近的海軍艦艇有潛艇存在。發表這個想法實際上證明了當時用於擊沉潛艇的現有技術非常有限。在靠近岸邊的地方,潛艇確實面臨著真正的風險:繫泊水雷和橫跨港口的防潛網在戰爭期間擊沉或捕獲了一些潛艇。
在美國,成千上萬的私人發明家挺身而出,為對抗潛艇提供想法。托馬斯·愛迪生在建立海軍諮詢委員會以探索新技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本人也花了18個月的時間研究海軍技術。與任何領域的發明一樣,許多都是無用的。事實上,在1917年9月29日,當時潛艇的威脅仍然更大,《大眾科學》發表了一篇(語氣有些惱怒)題為“行不通的想法”的文章。
-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收錄了許多1914-1918年關於海戰的文章。它可以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