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報道於《大眾科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回顧:1915年6月12日
德國(效仿法國)於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伊普爾附近的戰壕中首次大規模對協約國軍隊使用毒氣。這種毒氣效果極其可怕,在幾分鐘內就造成數千名士兵傷亡。我們的文章引用了時任英國駐法軍隊總司令約翰·弗倫奇爵士5月3日的報告。
“正如德國媒體所暗示的那樣,這種毒氣的效果不僅僅是使人喪失能力,甚至不是無痛致死。那些沒有在戰場上喪生的受害者,以及被送往醫院的受害者,都遭受劇烈痛苦,並且在很大一部分情況下,經歷痛苦而漫長的死亡。那些倖存下來的人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他們肺部的損傷似乎是永久性的,使他們處於一種預示著終身殘疾的狀態。德國科學家設計出這種新武器,以及批准使用它的軍事當局,肯定非常清楚這些後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一種早期的義大利防毒面具設計。它有一個用於呼氣的排氣閥。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5年6月12日
著名化學家J.B.S.霍爾丹被派往法國調查毒氣,並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防禦其影響。
英國士兵佩戴早期形式的 防毒面具:法蘭絨墊和護目鏡。它們顯然對士氣有好處,但我不確定它們對毒氣有多有效。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5年6月12日
“到目前為止已確定的症狀和其他事實表明,德國軍隊使用氯氣或溴氣用於窒息目的。還有一些事實表明,德國炮彈中使用了其他刺激性物質[可能指的是催淚瓦斯],儘管在某些情況下,至少這些製劑的野蠻殘暴程度與襲擊加拿大人時使用的毒氣不同。其效果並非炸藥燃燒的任何普通產物。關於這一點,所描述的症狀在我心中沒有留下絲毫疑問。”
第一道防線是簡單的法蘭絨墊,浸泡在化學溶液(或必要時用尿液)中,並捂住嘴。這種防禦措施起源於使用或生產此類氣體的行業,並被攜帶在裝有鉛酸電池的海軍艦艇上(如果硫酸電解液與海水混合,可能會洩漏氯氣)。它對於短期暴露於較低濃度的氣體是有效的,但對於戰鬥期間長時間暴露於氣體則無效;並且沒有眼睛保護。
“提供給在佛蘭德斯作戰的英國軍隊的第一種呼吸器...是基於海軍部提供的樣式。超過一百萬個這種呼吸器(由志願勞工製造),由覆蓋口鼻的棉毛襯裡針織套筒組成,在四月底被運出。然而,當這些氣體以相當濃縮的形式到達戰壕時,這些呼吸器已被證明不能有效地抵禦氣體的有害影響,霍爾丹博士再次被派往佛蘭德斯,試驗各種形式的較大呼吸器和頭盔形狀的頭部覆蓋物,其中可以使用浸泡過化學溶液的棉花或廢棉。”
在戰爭期間,9萬人死於毒氣中毒,其中大多數是士兵,但也包括一些平民;在戰爭結束後幾年,人們繼續死於戰爭期間持續的毒氣暴露的長期影響。
-
化學走向戰爭:我們彙編了《大眾科學》關於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當前戰爭的化學戰的文章,網址為https://sciam.tw/magazine/sa-classics/chemistry-goes-to-war/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關於1914-1918年戰爭化學方面的文章。可在以下網址購買: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