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眾科學著眼於加里波利戰役的更廣泛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2015年4月24日
2015年4月25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場重要戰役的100週年紀念日:這是盟軍(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一次重大失敗,也是奧斯曼土耳其人(及其盟友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一次偉大勝利。1915年的那一天,來自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和法國的軍隊在加里波利半島登陸,那裡距離土耳其首都和奧斯曼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僅130英里。經過九個月的艱苦戰鬥,雙方傷亡人數均接近25萬之後,盟軍被迫撤退,並在1916年1月撤出了最後一批部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為什麼要攻擊加里波利?
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11月11日加入戰爭,有些不情願地站在德國和奧匈帝國一邊。英國、法國和俄羅斯人認為,透過攻擊首都和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這個捷徑,相對容易地將奧斯曼帝國從戰爭中擊垮。當時人們認為,“一旦君士坦丁堡落入敵人之手,整個土耳其的戰役計劃就會崩潰”[《大眾科學》,1915年3月20日]。在更廣泛的戰略背景下,盟軍的一個關鍵戰爭目標是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實施經濟封鎖,以切斷它們進口原材料進行工業規模戰爭的能力。在這種背景下,佔領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將是“一條牢不可破的鏈條中的最後一環,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以及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隨之加入戰爭,這條鏈條將從挪威西海岸經北海、地中海、巴爾幹半島和俄羅斯延伸到波羅的海東岸,連綿不斷。”[《大眾科學》,1915年3月20日]
對奧斯曼帝國軍事實力薄弱、政治上搖擺不定,因此容易被擊敗的看法,可能促成了攻擊的決定。該帝國在1912年對義大利和1913年對巴爾幹國家塞爾維亞、希臘、黑山和保加利亞的戰爭中都戰敗了。眾所周知,其海軍(除了最近從德國增加的兩艘軍艦外)狀況糟糕。早在1897年(希臘戰爭期間),《大眾科學》就曾嘲笑奧斯曼帝國是“半野蠻、半文明”[《大眾科學》,1897年5月8日]。這不僅是一個迅速取得勝利的機會,也可能是一個輕鬆獲利的機會。該帝國被稱為“歐洲病夫”,幾十年來,其領土一直被新興的歐洲列強在帝國主義地緣政治的掠奪性遊戲中瓜分。
“自基督教世界失去聖地以來,肢解土耳其一直是歐洲穩步追求的目標。這也將是歐洲商業征服西亞漫長曆史的最後一章。有三個原因促成了這種瓜分:該國自然資源豐富;它由一群在歷史上被證明無能將大自然的饋贈轉化為用途或利潤的人民統治;它在歐洲與亞洲或非洲的貿易方面佔據著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三點是解決土耳其問題的根本。最關心蘇丹領土被肢解的歐洲國家有四個:大不列顛的利益源於該帝國與埃及和印度的關係。俄羅斯進步的原因取決於該國能否進入溫暖的出海口。德國是新來者和陸地強國,正致力於擴大其陸地面積。對於德國人來說,土耳其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的殖民地,同時提供了一條陸路,這將使他們不再依賴透過蘇伊士運河通往東方的海路。作為一流的殖民強國,法國同樣不能對伊斯蘭教核心地區的命運漠不關心,更不用說考慮到其數百萬穆罕默德臣民了。”[《大眾科學增刊》,1917年4月14日]
1915年,第一次試圖打通通往君士坦丁堡門口的道路是在狹窄的水道達達尼爾海峽沿岸發起的海上攻擊。儘管眾所周知存在困難,但還是嘗試了這種戰術,例如近二十年前的這個警告:“在狹窄水道的兩側,大自然似乎都在密謀使入侵者難以透過。人類也沒有落後於幫助大自然的設計。透過在兩岸修建防禦工事,人類試圖透過人工手段來改善該地區的自然能力”[《大眾科學》,1896年1月25日]。3月20日和4月3日的部落格文章報道了海軍的努力,開始時進展順利,但由於土耳其人巧妙的防禦工作,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徹底的失敗。
陸地攻擊的計劃立即開始。攻擊的目標不是讓步兵行軍到君士坦丁堡,而是摧毀俯瞰狹窄的達達尼爾海峽水道的堡壘和火炮,以便掃雷艦能夠為英國和法國海軍艦艇清除一條道路,使其相對暢通無阻地駛入馬爾馬拉海併到達君士坦丁堡。同樣,在1896年1月25日的那期雜誌中,有這樣的記錄:“然而,達達尼爾海峽的防禦存在一個薄弱環節,那就是歐洲一側的堡壘容易受到來自後方的攻擊。一支由足夠艦隊掩護的軍隊可能會毫不費力地在半島海岸……薩羅斯灣登陸。”
到1915年,對奧斯曼土耳其人進行陸地攻擊有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俄羅斯人在復興的土耳其軍隊手中遭受了重創。在歐洲西線戰場,法國和英國的軍隊與德國軍隊陷入了苦戰,雙方都幾乎沒有突破的機會,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並消耗了大量資源。此外,還有人希望,將一些有吸引力的戰後領土前景作為誘餌,可能會促使其他國家加入戰爭:“土耳其的崩潰可能會釋放出大約30萬至40萬英國和俄羅斯軍隊,用於增援盟軍在東線和西線戰場的軍隊。此外,這很可能促使義大利和巴爾幹國家加入衝突,因為它們渴望在戰爭結束時必然發生的邊界調整中擁有權威的話語權”[《大眾科學》,1915年3月20日]
經過漫長的延誤(這讓土耳其人得以加強防禦),盟軍於1915年4月25日在加里波利半島登陸。比本文更詳細的文章已經探討了盟軍在計劃和執行攻擊中犯下的許多錯誤。與盟軍的無能形成對比的是,土耳其人在德國顧問的協助下,頑強而巧妙地戰鬥,充分利用了地勢較高的優勢,並以最佳效果利用了他們稀缺的資源。艱苦的戰鬥持續了數月。“在達達尼爾海峽,在加里波利半島,英國人和法國人一直在與土耳其人進行殊死搏鬥,並取得了一些進展,儘管這些進展是以英里的一小部分來衡量的,但非常重要,因為它們使他們更接近於控制海峽要道的堡壘”[《大眾科學》,1915年7月24日]。
即使戰鬥仍在繼續,關於戰略和戰術錯誤的相互指責也在權力走廊、新聞界和《大眾科學》中被討論。
“關於整個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應該說,在陸軍部隊沒有援助的情況下,試圖透過海軍示威來強行突破海峽是整個戰爭中最糟糕的錯誤之一。關於這次冒險行動的最初報道是樂觀的,並引起了人們對成功的期望,但這完全沒有事實根據。有傳言稱,盟軍曾期望希臘提供陸軍進行合作;但這從未得到證實。目前的行動預示著經過緩慢而艱苦的戰鬥後將會取得成功。盟軍正在贏得加里波利半島是海上力量的又一貢獻;因為駐紮在那裡的龐大軍隊的每個人、每門槍和每磅給養都必須透過海運,而且軍隊本身的給養和彈藥也來自海上。”[《大眾科學》,1915年8月7日]。
為了防止讀者在地緣政治上迷失方向: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構成了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之間的直接陸地聯絡。儘管羅馬尼亞當時仍保持中立(但最終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結盟),但物資可以透過陸路從中歐強國運往土耳其。在盟軍方面,他們試圖建立一條至關重要的聯絡,這將極大地幫助他們的戰爭努力,即透過黑海、達達尼爾海峽和地中海的水路聯絡。
“俄羅斯小麥帶的財富被鎖在黑海,需要一個出口。俄羅斯人迫切需要彈藥,而這隻能由西方國家供應,因此需要一個進口通道。達達尼爾海峽的通行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唯一方案。在加里波利的法國人和英國人正在向土耳其人施壓,土耳其的彈藥正變得稀缺。向德國求助是土耳其人的解決方案。透過羅馬尼亞運送援助是最簡單的答案,也是最短的路線。”[《大眾科學》,1915年10月23日]。
但是,還有一場地緣政治災難在等待著盟軍。從1915年10月7日開始,保加利亞、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軍隊入侵了塞爾維亞。盟軍幫助塞爾維亞的最快方法是通過當時仍保持中立(至少在技術上是這樣)的希臘派遣增援部隊。但匆忙在薩洛尼卡登陸的部隊太少,而且到達得太晚,無法幫助塞爾維亞人。隨著塞爾維亞牢牢掌握在中歐強國手中,德國和土耳其之間開通了一條鐵路線,增加了向土耳其防禦提供物資和增援部隊。隨著這條鐵路線的開通,盟軍在加里波利的攻擊命運被註定了。《大眾科學》發表了一篇罕見的評論,譴責搖擺不定的英國人,他們幾個月來一直承諾派遣部隊幫助塞爾維亞人。
“英國人只是像戰爭初期在比利時問題上所做的那樣,逃避了他們的責任,而且,就像當時一樣,他們對結果感到非常恐慌。現在這一切的結果是,條頓人[對德國人的蔑稱]已經開闢了一條通往君士坦丁堡的水路,並且很快也將開闢一條鐵路。這意味著加里波利戰役的必然失敗。英國人是否足夠開明,承認至少目前他們必須承認失敗,這是另一個問題。如果英國軍隊不得不屈服於土耳其人強大的防禦力量,英國的驕傲和聲望必然會受到一些損害,但這種情況很快就會出現,如果實際上還沒有出現,而且似乎並非如此,半島上的部隊將因德國向土耳其人提供的額外補給而陷入絕境,然後撤退將只能以慘重的損失來實現。”[《大眾科學》,1915年11月23日]。
1915年12月7日,英國政府承認部隊必須撤離其無法守衛的陣地,到1916年1月9日,14萬名盟軍部隊從加里波利半島撤離。
-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收錄了許多1914-1918年關於炮兵的文章。可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wwi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