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飛機通訊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眾科學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回顧:1915年9月25日

考慮到飛行,即使在飛行時代的最初幾年,看起來也是高科技的,並且儘管第一個跨大西洋無線電報訊息是在1901年傳送的,但令人好奇的是,1915年的飛行器不得不依賴於看起來與煙霧訊號技術相差不遠的通訊技術。我們100年前本週的文章說

“在考慮從飛艇發出訊號的方式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無線電報,但由於在這方面遇到了許多麻煩,因此有必要尋找其他更實用的方法與觀測站進行通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和飛艇最有用role之一是偵察。在飛行時記錄資訊,然後等待著陸以進行報告,這當然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夠在仍在目標上空時立即報告。但是,到1915年中期開發的用於安裝在飛機上的第一批無線電裝置笨重,射程短且易碎-對於當時或現在的軍用飛機而言,都不是有用的特性。

法國人設計了一種權宜之計系統,使用一個裝有燈黑(一種非常細的黑色粉末狀物質)的5加侖圓筒。容器可以以摩爾斯電碼模式噴出少量燈黑雲。射程有限,只能在白天使用,當然飛行員也無法收到回覆[見頂部圖片]。

德國人“沒有采用這種方法,而是使用了德國科學家多納特發明的更實用的系統。” 為了從飛艇發出訊號,連線到電池的燈可以在白天或晚上閃爍摩爾斯電碼訊息。“效率在約翰尼斯-塔爾航空場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夜間訊號可以傳送10英里的距離,而在最亮的日光下,訊號可以分辨超過5英里。”

德國飛機和齊柏林飛艇機組人員使用的訊號系統:一盞可以閃爍摩爾斯電碼資訊的燈。 
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5年9月25日 

到1916年,衝突各方都在生產更堅固,更輕便的飛機無線電裝置,這些權宜之計措施已經過時。

我們的完整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關於1914-1918年西線戰壕戰的文章。可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購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