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大眾科學》中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1915年2月20日
空中偵察的用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就已經得到證實。但是從飛機上收集資訊是一回事;將資訊傳遞給地面上可以利用它的人——例如那些負責部隊調動或炮兵的人——是另一回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記錄資訊的裝置是有限的。相機可以記錄影像,但膠捲需要顯影,這需要時間。“無線”(我們現在稱之為“無線電”)在戰爭的這個階段僅限於從飛機到地面的摩爾斯電碼傳輸(沒有從地面到飛機的無線傳輸)。 空中觀察員可以潦草地寫下筆記或草圖,這些筆記或草圖可以塞進袋子裡,然後扔到友軍部隊上以供回收,或者儲存到飛機著陸。 至少可以說,這很麻煩。
本文提出了一項技術改進建議。它展示了一臺口述錄音機——通常在辦公室用於聽寫——安裝在飛機駕駛艙中供觀察員使用。 該裝置有一個塗有蠟狀化合物的旋轉圓筒。“在某些飛行條件下,可能難以使用鉛筆和紙。為了消除所有可能妨礙觀察員工作的障礙,現在提供了一臺留聲機,它有一根連線到觀察員嘴部的 speaking tube,以便他可以在飛行期間隨時對著機器說話,從而記錄他的觀察結果,同時他的雙手可以自由地使用望遠鏡或素描鉛筆。飛行結束時,留聲機傳遞其資訊。”
該系統可能沒有什麼價值,我懷疑它是否曾被使用過。開放式駕駛艙內離嘈雜的發動機幾英尺遠的刺耳噪音會使任何錄音都難以辨認。而且脆弱的蠟筒仍然需要送到地面上正確的人手中。但是,真正的通訊黃金標準是一個可以即時傳輸和接收語音的系統。 這樣的系統直到1915年底才被開發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