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整整100年前的《大眾科學》雜誌的封面有一張圖片,我懷疑這張圖片是為了讓讀者感到恐懼:一名飛行員從他的飛機上掉了下來,在飛行員還沒有配備降落傘的時代,這個人的命運確實很慘。這篇文章是一篇第一人稱的敘述,顯然是關於德國飛行員和美國飛行員在“美國中隊”(後來在德國人抱怨為中立國家命名的軍事單位後,更名為拉斐特中隊)之間的一次交戰。這篇文章可能是真實的,因為美國中隊在1916年5月至9月期間在凡爾登附近作戰,而這篇文章的作者當時顯然在戰場附近為美國救護隊工作。100年前的這篇文章開頭是:
“在凡爾登德國戰壕後方約兩英里的樹林遮蔽下,一門75毫米的防空炮正在活躍地工作。士兵們迅速而穩妥地工作著。大炮每五秒鐘發射一枚炮彈,每五秒鐘,天空中就會出現一小團白煙。乍一看,我不知道這種活動的目的是什麼,但仔細觀察後,我清楚地看到一架德國艾維亞提克飛機似乎被爆炸的炮彈煙霧包圍著,但實際上它在煙霧上方一段距離。負責炮火的漢加雷爾中尉借給我他的望遠鏡。然後,我看到的不只一架,而是許多架大型德國飛機正向我們的戰線飛來。這些飛機由幾架福克飛機護航,福克飛機是德國用於作戰和偵察的最快的飛機……
當德國人飛出我們的大炮射程時,漢加雷爾中尉對我說:“你看到那裡的小型紐波特飛機了嗎?他們是美國中隊,一個很棒的部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次襲擊並非毫無預兆。兩天來,法國人一直在運來大量新兵。重型火炮已經運來,輕型火炮已經轉移。很明顯,法國人正計劃在默茲河右岸發動集中攻擊。德國空中偵察兵發現了這一動向,並正在拼命地試圖確定其兵力。他們尤其渴望確定火炮的位置,以便他們為反擊做準備……
突然,一團黑煙籠罩住了一架機器。汽油箱被刺穿並著火。飛機向地面俯衝,留下一道細細的黑色痕跡。在那樣的高度,我們無法分辨這架機器屬於哪一方。片刻之後,大炮周圍的人群開始歡呼,我聽到興奮的叫喊聲:“C'est tombe! C'est tombe! C'est un Bosche!”美國人得分了。這是一架墜落的德國艾維亞提克飛機。”
本週的封面影像由尼爾·特魯斯洛繪製並報道,他在1915年和1916年在法國期間為《大眾科學》撰寫了幾篇文章。特魯斯洛一直住在紐約,是藝術學生聯盟的成員,但他在1915年5月去了法國,在那裡繪畫和報道情況。1915年9月,他覺得自己有義務為美國救護隊做志願者,並開始協助從凡爾登附近的前線撤離傷員。關於特魯斯洛的傳記資訊來自“比馬還快”部落格。
-
我們完整的戰爭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收錄了許多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事的1914-1918年的文章。可以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