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氣戰,1915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報道於《大眾科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週回顧:1915年5月15日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陷入僵局,雙方都在尋求獲得優勢的方法。德國人(借鑑了法國人的做法)於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伊普爾附近的戰壕中,首次大規模地對法國殖民軍隊使用了毒氣。超過160噸的氯氣從近6,000個氣瓶中釋放出來。法國軍隊完全沒有防備毒氣;他們損失了超過1,000人喪生,其餘的人潰不成軍。對盟軍來說幸運的是,德國人沒有預料到如此戲劇性的結果,也沒有準備好利用這樣的成功。

在戰爭的這個階段,盟軍不知道他們面對的是哪種毒氣,也不知道它是如何投放的。封面圖片[見插圖]是對所涉及技術的最佳猜測性解讀。我們現在知道,這些氣瓶大約五英尺高,裝滿時重約190磅。圖中顯示的德國人所穿戴的防護裝備是當時在工業中面臨氯氣風險的工人使用的化學浸泡墊,以及消防部門用於進入充滿煙霧的建築物所使用的呼吸器頭盔。但實際上,大多數德國士兵顯然和他們的盟軍敵人一樣裝備簡陋:他們根本沒有任何防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1915年民用呼吸器
消防員。像這樣的呼吸器
為後來的軍用防毒面具
提供了模型。圖片來源:《大眾科學》,
1915年3月27日

“收到的報告似乎表明,迄今為止使用的氣體是氯氣。青黃色的顏色、強烈的氣味、氣體的高密度使其沿地面流動,這些都是氯氣的跡象。受害者表現出的症狀與工業事故中氯氣中毒的人所表現出的症狀相同;即黏膜的強烈刺激、支氣管炎,以及最嚴重情況下因麻醉作用引起的猝死。”
“如果使用的氣體是氯氣,那麼它一定是以濃縮形式到達戰壕才能導致死亡,除非死亡部分是由於心理影響,因為要迅速造成死亡,吸入的空氣中必須含有至少千分之一的氯氣。長時間暴露在含有十萬分之一氯氣的空氣中是危險的,即使更小的量也是有害的。”

盟軍立即開始著手研究氯氣對策。

具有諷刺意味的註釋:在同一期1915年5月15日的雜誌中,有一篇文章是關於美國潛艇上鉛酸蓄電池的危險,這些蓄電池用於在水下驅動電動機:“在美國潛艇‘E-2’號於1914年秋季從紐波特紐斯駛往紐約的海上途中,逸出的氯氣嚴重影響了船員,儘管採取了及時的救援措施。”

-

我們的關於戰爭的完整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收錄了許多1914年至1918年關於戰爭化學方面的文章。可在此處購買: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