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隊挖掘戰壕是為了躲避機關槍的威力和大炮的破壞力。這些深且保護良好的戰壕位於鐵絲網後方,由自己的大炮和機關槍保護。攻擊這些戰壕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大炮。但大型火炮價格昂貴,而且為它們製造的精密彈藥佔用了很大一部分製造能力。
一種針對戰壕戰的技術解決方案更新了一箇舊的想法:發射大型爆炸炸彈的短程迫擊炮。1916年2月26日《大眾科學增刊》中的文章介紹了法國設計的58毫米戰壕迫擊炮[見照片],並讚揚了著名炮兵軍官讓·杜梅齊爾將軍在更新它方面所做的工作。
法國人因其矮胖的外觀而將迫擊炮暱稱為“Crapouillot”,意為“小蟾蜍”。這些武器被法國和美國軍隊廣泛使用,直到戰爭結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小蟾蜍”迫擊炮——矮胖、醜陋,在戰壕戰中有效。
圖片來源:《大眾科學增刊》,1916年2月26日
這種武器投擲的炸彈比其口徑大得多。彈頭連線在一個插口(基本上是一根杆)上,該插口插入迫擊炮的炮管中。炸彈上的翼片使其能夠頭部先著地。該裝置可以發射幾種尺寸和配置的炸彈,重量從18到35公斤(40到77磅)不等。透過不同的推進劑裝藥,可以將它們足夠準確地從100米到1450米處投擲出去。而且它們比炮彈更容易大規模製造。
1916年的文章是關於一種仍屬於機密的武器,因此細節很少。但我們從美國遠征軍在法國於1918年3月準備的小冊子中獲得了一些細節,該小冊子的標題為“美國陸軍戰壕炮手冊,第五部分:58毫米2號戰壕迫擊炮”(我看到的副本於1949年解密)。為了摧毀諸如碉堡之類的目標,需要“60到80個”較大的炸彈或“100到150個”較小的炸彈。為了在“30米深的糾纏中製造40米寬的通道”,需要60到80個較大的炸彈或100到150個較小的炸彈。炸彈還可以攜帶毒氣,或者在理論上可以用來“打破”敵人的毒氣雲。
-
我們關於戰爭的完整檔案,名為《大眾科學編年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許多1914-1918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武器技術的當代報道的文章(儘管《大眾科學增刊》期號尚未在其中提供)。它可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oducts/world-war-i/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