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就是馬,當然,作為(主)菜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讓我們來談談馬。隨著上個月歐洲馬肉醜聞佔據頭條新聞,人們很難不想到馬。1875年,《大眾科學》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我們應該吃馬肉嗎?》,假設在美國食用馬肉的經濟效益。當時,食馬肉在歐洲很普遍,尤其是在法國,巴黎圍城戰(1870-71年)導致公民面臨食物短缺,需要尋找非傳統肉類來源。鑑於美國沒有這種需求,該雜誌想知道,如果有的話,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以及如果不提供“有價值”和“美味”的馬肉,我們是否實際上會賠錢。

在法國,馬肉的售價低於其他類似肉類,而馬本身從屠宰場可以賣到 10 到 15 美元。根據這些資訊,《大眾科學》提出,如果在美國出售一匹馬用於屠宰,價值 10 美元,其中 3 美元用於食用目的,剩下的 7 美元用於屍體。屍體將被剝離成各個部分——皮革、蹄、毛髮——並出售用於製造。

文章估計,當時美國大約有 1000 萬匹馬。如果每匹馬都有 3 美元的食物價值,那麼透過向屠宰場出售馬匹,可以額外積累 3000 萬美元。然而,為了食物而宰殺的馬匹不能用於勞作(當時它們的主要用途),因此實際上會發生經濟損失。但是,文章想知道,那些不能從事勞動的馬匹呢?據估計,每年約有十分之一的馬匹失去了(或從未有過)勞動價值,因此將這些馬匹用作食物將創造 300 萬美元的總利潤增長。文章建議,農民可以通過出售不用於勞動的馬匹作為食物來省錢,因為他們不必花錢照顧這些動物,並且可以增加從屠宰中獲得的收入。此外,透過儘早宰殺不需要的馬匹,有可能最終加強整個物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具體來說,1875 年的文章解釋了法國如何使用一匹退役的馬,以展示美國小馬可能採用的模式。每匹馬提供約 360 磅肉。皮革以 2.50 美元的價格賣給製革商;毛髮、鬃毛和尾巴以約 3 美分的價格出售;蹄子賣給玩具和梳子製造商以及氯化銨和普魯士藍(染料)生產商。肌腱賣給膠水工廠,骨頭——重約 90 磅——賣了 60 美分。脂肪賣給肥皂製造商、香水廠(它被製成一種叫做“熊油”的東西,這種東西會被加上香味,然後賣給藥劑師),並用於油燈。腸子用作肥料或貓糧和狗糧,每條價值約 5 美分。到目前為止,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最奇怪的事情是,馬血一旦乾燥,重達 20 磅,主要由製糖廠購買。現在,我做了一些研究,詢問了一些馬匹專家,但仍然無法弄清楚製糖廠需要馬血做什麼。如果有人知道答案,請分享!總之,文章強調,馬的幾乎每個部分都可能具有價值,並且從理論上講,將“食物來源”新增到其長長的用途列表中將增加經濟利潤。

在 17 年後的 1892 年 5 月 7 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大眾科學》跟進了歐洲馬肉消費的進展情況。馬肉在法國人中顯然仍然很受歡迎,“因為這種食物既適合他們的胃,也適合他們的錢包。”馬肉店的數量從 1874 年的 48 家增加到 1889 年的 132 家,而且馬肉的價格仍然比牛肉便宜一半左右。荷蘭、丹麥、瑞典、比利時和瑞士等國的消費量也有所增加。除了經濟效益外,馬肉確實比牛肉提供更多某些營養物質。它含有更少的總脂肪、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鐵含量是牛肉的兩倍,維生素 B12 含量是牛肉的兩倍多,omega-3 含量幾乎是牛肉的五倍。在同一期,《大眾科學》還對馬和牛的營養價值之外的方面進行了進一步比較——以防您感興趣。

牛與馬

2005 年,美國馬業協會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美國馬匹數量約為 920 萬匹。這略低於 1875 年統計的 1000 萬匹,但一個很大的不同是,2005 年,920 萬匹馬中只有約 170 萬匹從事“勞動”(即牧場工作、馬車、警察工作等)。如果我們使用 1875 年文章中討論的模型,這將留下大量不工作的馬匹可供食用和獲利。但是,考慮到最近在歐洲牛肉產品中發現馬肉在美國引起了多少關注和強烈反對,以及吃馬的想法讓這裡的大多數人皺眉這一事實,很明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種選單新增。當然,最近的憤怒很大程度上與擔心在作為牛肉出售的馬肉中發現獸藥保泰松有關,保泰松對人類有害,但這絕對不僅僅是我們不情願的原因。在美國,不用於勞動的馬匹主要作為寵物或用於娛樂目的飼養,而吃掉同伴對許多人來說是禁忌。但是,考慮到我們很多人現在都很拮据,也許我們可以忽略這一點,以便利用這種低成本且營養豐富的蛋白質選擇?然而,我將堅持我自己的規則,即永遠不吃戴帽子的東西(圖片來自 1902 年 8 月 9 日的《大眾科學增刊》)。

1902 年法國人道協會活動中為馬製作的帽子

 

用餐愉快!

In 1845 大眾科學 magazine made its debut on newsstands and has continued to be published ever since. Now,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nd 大眾科學 are working to digitize all past issues of the magazine. Mary Karmelek is in charge of checking over each issue, and in the process she uncovers fascinating, captivating and humorous material buried in the yellowed pages of our past. In this blog she shares the highlights of her discoveries. Additional archival material appears every month in our 50, 100 and 150 Years Ago column.

More by Mary Karmele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