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蘆醇宿醉:在假設狂歡後醒來

科學闢謠的爆發可能有點令人費解。一個熱門頭條製造者背後的科學可能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紙牌屋,但它仍然可能非常堅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科學闢謠的爆發可能有點令人費解。

一個熱門頭條製造者背後的科學可能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紙牌屋,但它仍然可能非常堅固。新的研究可能會在這裡或那裡稍微重新排列它,但它通常不會倒塌。只有那些加強敘述的研究似乎才能引起關注。

然後一項新的研究出現了。它甚至可能不會 сильно 改變知識的平衡。然而,它的一些特別之處引起了關注。這個問題就轉向了闢謠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最近白藜蘆醇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要歸功於《華盛頓郵報》《國家地理》的故事。

白藜蘆醇是一種多酚 - 一種在許多植物中發現的抗氧化劑。葡萄皮中含有大量白藜蘆醇。這種物質為紅酒對您有益的說法提供了依據。

這是一個特別有趣的案例。自 1990 年代以來,白藜蘆醇一直是許多嚴肅研究的主題 - 並且在大部分時間裡同時出現在 Quackwatch 名單上。

關於白藜蘆醇的假設,陪審團尚未定論 - 稍後會詳細介紹。然而,對於膳食補充劑行業來說,長期以來,它一直是“小成分能夠做到 - 而且確實做到了”的故事。

而且,天哪,它確實做到了:“媒體炒作幫助保持了消費者對含白藜蘆醇產品的銷售增長……[僅]白藜蘆醇膳食補充劑的銷售額在 2008 年就達到了 3000 萬美元。” 此外,人們還可以透過其他各種方式購買它 - 在水和其他飲料中,以及,正如人們認為的青春之泉,還有面霜

然而,白藜蘆醇背後的不僅僅是媒體炒作。記者們並非憑空捏造。他們也沒有從製造商的促銷活動中獲得線索。或者至少,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沒有。圍繞白藜蘆醇的光環始於科學文獻。

基於科學的神話是由尚未被證實但具有邏輯吸引力的敘事假設交織而成的。

雖然人們知道關於邏輯謬誤的套路 - 例如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關係,或者過度解讀動物研究,但他們仍然會屈服。

人們可能知道,這些牌中的每一張本身都不能直接證明問題,但一旦它們堆積成塔,似乎就變成了令人信服的間接證據。

過早的定罪會迅速蔓延。“科學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完全令人信服;幾個世紀以來,它們的特殊語言和風格得到了發展,使其讀起來令人信服,”社會學家 Harry Collins 寫道。

還有一種趨勢是,一旦有很多人在一個領域進行研究,就會產生“無風不起浪”的反應。如果有這麼多研究,並且有這麼多人談論“已知的好處”,那麼肯定有道理,對吧?

不一定。進行不佳的研究和常見的資料誤讀問題可能會給人留下很多事情是肯定的印象,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如 Matt Briggs 所說,假陽性“可能像謠言一樣:容易傳播,但難以消除。” 而根據 John Ioannidis 的說法,如果人們互相競爭,在同一領域工作的許多團隊可能會增加假陽性的機會。

一旦有大量的研究活動,如果不進行研究專案來系統地回顧已知的內容,篩選以區分精華和糟粕,就無法掌握知識的總和。

以下是最近的系統評價告訴我們關於白藜蘆醇的資訊

  • 壽命:在極少數動植物物種中,白藜蘆醇已被證明可以延長壽命,並且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它可以在人類中做到這一點 (Hector 2012)

  • 高血壓:首次試驗的證據表明,白藜蘆醇補充劑沒有產生重大影響 (Liu 2013)

  • 糖尿病:白藜蘆醇補充劑可能對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和胰島素指標產生影響(儘管現在要知道其對健康結果的影響還為時過早),但對非糖尿病患者則沒有影響 (Liu 2014)

還有另外兩項系統評價,似乎沒有這三項方法學嚴謹。它們都得出結論,也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對人類有益。一組人尋找任何益處,包括癌症預防 (Vang 2011),另一位研究人員研究了降低血脂(脂肪)(Sahebkar 2013)

有充分的理由繼續研究關於白藜蘆醇補充劑的假設。但是,目前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有益處 - 並且在人類和動物服用白藜蘆醇補充劑後發現的不良反應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紅酒假說呢?紅酒是健康酒精的觀點可能是白藜蘆醇炒作的最大影響。這是未來帖子要討論的內容,有跡象表明,即使是 少量飲酒,其危害也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大。如果它鼓勵我們喝更多酒,那麼我們中的一些人最終可能會從這次事件中獲得比 宿醉 更嚴重的後果。

來自 Cecil 和哈佛大學白藜蘆醇研究的“嚴密看管的小鼠實驗室”的更多資訊 (!)... 一篇關於為什麼動物研究的結果通常無法轉化為人類的文章,來自我在 Statistically Funny 的帖子。

~~~~

如果您對 Harry Collins 的精彩著作《我們現在都是科學專家嗎?》感興趣,這是 William Allen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 The Impact Blog 上發表的書評,以及 Athene Donald 在 《泰晤士高等教育》 上發表的另一篇書評。Maggie Koerth-Baker 幾年前在 Boing Boing 採訪了 Collins。

如果您對更多關於分析研究機構的科學感興趣,這裡有一些相關的 Absolutely Maybe 帖子: 關於元分析的 5 個關鍵知識生物醫學研究:信不信由你?

漫畫是我自己創作的(知識共享許可):更多內容請訪問 Statistically Funny

關於提及白藜蘆醇的出版物的資料影像來自 PubMed 的 按年結果圖表

* Hilda Bastian 在 Absolutely Maybe 上表達的觀點是她個人的,不一定反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或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觀點。

Hilda Bastian 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是澳大利亞的健康消費者倡導者。意識形態和既得利益纏身的爭議促使她投身科學。流行病學和有效性研究使她從此沉迷其中。

更多作者:Hilda Bast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