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開放獲取:勢頭強勁的一年

今年是科學開放獲取達到臨界規模的一年嗎?一項假設表明,一個變革性的群體需要達到三分之一才能變得突出且持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年是科學開放獲取達到臨界規模的一年嗎?

一項假設表明,一個變革性的群體需要達到三分之一才能變得突出且持久。

羅傑斯關於創新擴散的理論,最終將達到飽和水平,認為最初的2.5%是創新者。當你達到16%的時候,早期採用者的階段可能就結束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這是可訪問科學出版物的軌跡,一項估計表明,它在2011年超過了早期採用者水平,當時約17%的學術文章在12個月內(12%立即)可獲取。2009年只有不到8%的論文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上

然而,開放獲取並非在所有學科中均勻分佈。對大型生物醫學文獻PubMed中索引的可訪問出版物增長的一項估計是,它從2006年發表的文章的27%增長到2010年的50%

推動和實現開放獲取始於幾十年前。隨著開源運動和網際網路的出現,它獲得了強大的動力。到20世紀90年代初,物理學出版正在被重新構想。PubMed在那十年晚些時候出現,其公共訪問儲存庫PubMed Central(PMC)於2000年上線。現在有數千個開放獲取的學術儲存庫

開放科學不僅僅是訪問出版物,還包括開放資料、開放教育資源以及在共享、討論和複製學術發現的整個過程中的變化。但最基本地獲取這些發現是基石。

2013年,關於出版物獲取的公共辯論、政策和基礎設施獲得了動力。到年底,開放獲取已從聯合國到白宮,再到《科爾伯特報告》等節目中亮相。讓我們來一次按月快速回顧。

一月:今年以一個可怕的震動開始;亞倫·斯沃茨自殺。斯沃茨在他的2008年“游擊隊開放獲取宣言”中辯稱,科學開放獲取是“一種道德責任”。閱讀更多關於斯沃茨以及他對開放獲取的承諾如何導致他如此絕望的資訊,請閱讀勞倫斯·萊西格最近的一篇文章。

在檢視開放獲取出版選項時,請注意買者自負原則。但是,從低價選項的增長中出現的降價是擴散的一個重要因素。1月份,釋出了一個開放獲取期刊出版的價效比線上比較工具,顯示最昂貴的選項並不一定為作者提供更多的引用。

二月: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宣佈了今年第一個重大的開放政策擴充套件 - 所有擁有大量研究預算的聯邦機構現在都應效仿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做法,在一年內公開訪問研究出版物。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迅速宣佈它正在與其他聯邦合作伙伴合作實施該政策。

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EFCE)提議,在2014年之後,只有開放獲取的文章才會計入英國的研究卓越框架(REF)。這是確定大學資金份額的基礎。然而,國家政策制定者仍在辯論去年的芬奇報告(關於英格蘭的開放獲取),以及來自上議院科學和技術委員會的新報告。

CKAN資料門戶的開源軟體到來了。許多政府在這一年中用它來擴充套件開放政府資料。而且Peer J透過其新的易於負擔的終身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如果我們能夠從系統中去除可以用於更好事情(如研究)的成本,我們可以為世界帶來益處,”Peer J的創始人之一彼得·賓菲爾德說。

三月:科學家和PLOS的創始人之一邁克爾·艾森闡述了他對“學術出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傑森·普雷姆在《自然》雜誌中闡述了他對“學術:超越論文”的願景 - 網際網路時代之前的期刊、文章和出版前同行評審將被開放資料和結果的數字釋出所取代,並進行出版後的過濾和審查。

並且,在他們其中一人描述為對《圖書館管理雜誌》研究中學者權利的“良心危機”中,編輯和整個編輯委員會辭職

四月:代表51個歐洲資助機構的歐洲科學宣佈,它希望將期刊中公開發布的科研成果的禁運期縮短至六個月。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的訪問政策生效,並且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宣佈了一項開放獲取政策。

五月:聯合國繼續推進政策宣佈,呼籲全球推動開放資料以促進發展,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開放獲取政策。到年底,教科文組織釋出了一個開放獲取儲存庫

在柏林舉行的全球研究理事會會議上,70個研究資助機構的負責人就開放獲取的承諾達成一致。舊金山研究評估宣言(DORA)釋出,呼籲招聘、晉升和資助決策不再考慮期刊指標和期刊影響因子。

惠康信託基金會將其開放獲取政策擴充套件到專著和書籍章節。

六月:白宮表彰了13位開放科學倡導者,其中包括來自arXiv的保羅·金斯帕格、來自NCBI(NIH的PubMed和PMC出版商)的大衛·利普曼,以及開放科學的“神童”傑克·安德拉卡。安德拉卡在10月份達到了另一個文化里程碑 - 在《科爾伯特報告》中談論開放獲取。

希瑟·莫里森發表了“轉型中的學術交流經濟”,認為在高影響力收費訪問期刊上發表的壓力會產生一種激勵機制,這種機制通常不利於學術作者及其作品的最佳利益。與此同時,傳統期刊的出版商宣佈了CHORUS,旨在將白宮OSTP擴充套件的公共訪問和資料管理從公共管理引導到他們的基礎設施。

七月:五年前,彼得·蘇伯歡迎確立NIH公共訪問政策的立法:“從克服的反對力度和釋放的文獻數量來衡量,這是開放獲取運動迄今為止取得的最大勝利。”7月,這個巨大的生物醫學研究資助者邁出了重要一步:持續釋出資助撥款將取決於研究人員遵守公共訪問政策的情況。

7月也標誌著澳大利亞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委員會(NHMRC)資助的研究出版物開始出現在儲存庫中的日期。

八月:加州大學(UC)的學術評議會通過了一項開放獲取政策的決議。與許多大學的政策一樣,邁克爾·艾森認為這更多的是原則上的政策,而不是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政策。

九月:歐洲研究理事會(ERC)成為第一個加入arXiv的歐洲資助機構 - 開放獲取的預印本儲存庫,該儲存庫從物理學開始,擴充套件到數學、定量生物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和定量金融。從1991年開始,arXiv正在迅速接近一百萬篇文章。

現在arXiv中的一篇論文是蒂莫西·維恩斯及其同事關於如果研究資料不在資料儲存庫中,研究資料變得無法訪問的速度有多快的研究。它是在我9月份在這裡釋出的會議上提出的。(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見我的評論,關於其在PubMed中的摘要。)

英格蘭關於開放獲取政策的辯論又有了新的進展。一個下議院專門委員會解決了一個政策問題,這個問題的影響也讓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的人們感到擔憂:大規模資助期刊訪問費而不是支援公共儲存庫的可持續性。

十月:開放獲取的出版後同行評議迎來重大進展,PubMed 評論系統 PubMed Commons 的半封閉試點專案宣佈啟動。您可以在我的博文和 Storify 中瞭解更多關於其釋出和反響的資訊。到 12 月,beta 測試結束,公共版本釋出。(利益衝突宣告:作為我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參與了 PubMed Commons。)

PubMed Commons 在每年十月最後一週舉辦的 開放獲取周期間釋出,該活動有數百場活動。當月,約翰·博漢農(John Bohannon)最新的釣魚行動突顯了持續倡導和公眾教育的必要性:他向開放獲取期刊提交了一份虛假手稿

十一月:德國新執政的執政聯盟宣佈致力於立法、治理和基礎設施(包括數字化和儲存庫),這些對於全面開放獲取公共資助的研究和資料至關重要。阿根廷參議院批准了關於開放獲取國家資助的科學研究的立法,包括開發儲存庫。

CC4,知識共享 4.0 釋出,部分是為了適應歐洲的資料要求。CC 許可證為訪問和重用權利提供了通用語言。

一個學生倡議將無法訪問的研究標記在地圖上,該專案於 11 月啟動。它被稱為開放獲取按鈕。您可以將其下載到書籤欄。當您遇到研究付費牆時,點選該按鈕 – 它會記錄下來,將其新增到公共地圖,並且您也可以讓它搜尋訪問許可權。

十二月:PLOS 突破了 100,000 篇文章的里程碑。新晉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Randy Shekman)透過承諾開放獲取並認為“奢侈期刊”“損害科學”而引起了轟動。謝克曼是eLife的主編,這是一本由研究人員和資助者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

荷蘭國務秘書通知議會,政府加強了對開放獲取的承諾。他們計劃與其他歐洲國家協調立場,並要求每年報告科學出版物及其訪問狀態。

並且 CERN 宣佈了 SCOAP3。在 24 個國家的合作伙伴之間進行談判後,高能物理學中“很大一部分”出版物將開放獲取,作者保留版權,並獲得允許重複使用的許可證。

多麼棒的一年!那麼我開始提出的問題呢?開放獲取是否已經達到臨界點?在某些科學分支中,例如生物醫學和物理學,它肯定已經超過了這一點。在這些領域,完全封閉的出版物將會越來越少。

但在許多科學分支中,成為早期採用者還為時不晚。在開放科學方面,大多數科學學者仍然是老派的。但是,他們的主要公共資助者已經達到了臨界點。這種影響力應該會在 2014 年繼續推動開放獲取的勢頭。

~~~~

關於開放獲取現狀的最新概述包括

統計趣味》漫畫是我的原創作品(知識共享、非商業、相同方式共享許可證)。

宣告:我是PLOS Medicine的學術編輯,PLOS Medicine 是一本開放獲取醫學期刊。

* 希爾達·巴斯蒂安(Hilda Bastian)在絕對可能表達的觀點是個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或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的觀點。

Hilda Bastian was a health consumer advocate in Australia in the '80s and '90s. Controversies riddled with ideology and vested interests drove her to science. Epidemiology and effectiveness research have kept her hooked ever since.

More by Hilda Bast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