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研究抬頭:第七屆生物醫學出版研究奧林匹克

醫學期刊的編輯們聚在一起時會談論什麼?到目前為止,今天的內容是令人著迷但又相當嚴峻的混合體,包括無法重複的研究、可疑的作者身份、抄襲和重複論文,以及作為衡量科學影響力的引用的普遍腐敗。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醫學期刊的編輯們聚在一起時會談論什麼?到目前為止,今天的內容是令人著迷但又相當嚴峻的混合體,包括無法重複的研究、可疑的作者身份、抄襲和重複論文,以及作為衡量科學影響力的引用的普遍腐敗。

本週,我們在芝加哥聆聽並加入了編輯們的討論。他們每四年聚會一次,討論關於科學出版的學術研究,並辯論各種想法。這一傳統始於1989年在芝加哥由JAMA發起。這個國際會議的名稱仍然沿用其最初的主要關注點:“同行評審和生物醫學出版”。但是,同行評審的學術基礎只是現在討論內容的一小部分。

多年來,風格沒有改變,這是一件好事。正如JAMA編輯德拉蒙德·雷尼(Drummond Rennie)今天早上所說,大多數醫學會議沒完沒了,“像維京葬禮一樣發出生鏽的撞擊聲”。多個同時進行的會議使得共享的持續討論成為不可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次會議不是這樣。這次會議是一個為期三天的全體會議,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這樣做很好,因為展示的工作具有挑釁性,並且對於任何關心醫學科學和編輯背後的科學的人來說都非常吸引人。摘要將每天逐步線上載入

會議以約翰·伊奧安尼迪斯(John Ioannidis)的精力充沛的開場而迅速開始,他是流行病學家和“為什麼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結果都是錯誤的”一文的煽動性作者。他指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成功重複率非常低(略高於1%),這是發現科學中根深蒂固的問題的一個例證。

一半或更多的重複研究是由原始研究的作者完成的:“這只是同一批作者試圖推廣他們自己的工作。”他說,與大多數科學家相比,工業界越來越關注研究的可重複性。伊奧安尼迪斯引用了一家風險投資公司,該公司現在聘請合同研究組織來驗證科學研究,然後再為一個專案投入大量資金。

為什麼有那麼多無法重現的研究?伊奧安尼迪斯指出了研究中許多偏見的來源。沙瓦拉里亞斯和他瀏覽了PubMed中的1700多萬篇文章,發現討論了235種不同的偏見。他說,偏見太多了,以至於他的一個夢想——一個偏見百科全書——成了一個極其艱鉅的任務。

什麼會有幫助?伊奧安尼迪斯說,我們需要回到考慮科學的本質:“如果它不僅僅是擁有一個有趣的生活或發表論文,如果它是關於更接近真理,那麼驗證實踐必須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他提出了三個前進的方向:我們必須習慣於小的真實效果,而不是期望(和迷戀)過度的說法。其次,我們需要有——並且使用——研究報告標準。他提倡的第三個主要策略是註冊研究:從協議到資料集。

伊蘇魯·拉納辛哈(Isuru Ranasinghe)和耶魯大學的一個團隊研究了心血管研究中未被引用和被引用不多的研究。隨著生物醫學文獻的增長,比例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總體數量正在急劇上升:“四分之一的期刊中,超過90%的內容在五年後沒有被引用或被引用很少。”總而言之,大約一半的文章沒有影響力——如果你以引用來判斷的話。

不過,早些時候,該小組對作為衡量和影響研究的引用的普遍糟糕表示了很多認同。託拜厄斯·奧普托夫(Tobias Opthof)在介紹他關於期刊推動額外引用自己論文的工作時,稱引用影響因子“腐爛”和“愚蠢”。伊麗莎白·瓦格爾(Elizabeth Wager)在一天開始時毫不客氣,報告了對過度高產的作者的分析:當然,研究必須是關於做研究,而不僅僅是發表大量文章。她認為,發表過多論文的人可能比做研究但發表很少論文的人更值得關注。作者的激勵和期望確實不再對我們有利——如果他們曾經有利的話。

~~~~

第二篇帖子:“學術炒作”

第三篇帖子:“開啟資料共享之門”

正如您對生物醫學出版會議的期望一樣,正在進行大量的推特。在#PRC7上關注

漫畫由作者創作,根據知識共享、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的許可。約翰·伊奧安尼迪斯的照片由作者拍攝。

希爾達·巴斯蒂安(Hilda Bastian)在此表達的想法是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或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觀點。

Hilda Bastian was a health consumer advocate in Australia in the '80s and '90s. Controversies riddled with ideology and vested interests drove her to science. Epidemiology and effectiveness research have kept her hooked ever since.

More by Hilda Bast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