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2020年7月3日
為何人們要推倒種族主義紀念碑
雕像是有力的意識形態中心,將整個權力系統壓縮成青銅或大理石的軀體

為何人們要推倒種族主義紀念碑
雕像是有力的意識形態中心,將整個權力系統壓縮成青銅或大理石的軀體

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心理學實驗正在進行
這場疫情能教會我們什麼關於人們如何應對逆境的知識?

閱讀所有你想看的故事。

面部的避孕套:為何有些男人拒絕戴口罩
這並非男性意識形態首次驅動對公共衛生倡議的抵制

解開受害者心態
專注於不滿會使人衰弱;社會科學指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

以下四種依戀型別,哪種是你的?
你的依戀型別在生命早期形成,現在它影響著你的成人關係。你能在這些概況中看到自己嗎?

新冠病毒的應對措施突顯了人類如何進化到無視不符合其世界觀的事實
否認科學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邏輯或無知問題

釋出暴力受害者照片不應是禁忌
有時見證的需求超過了隱私的需求

信使即資訊
行為科學家斯蒂芬·馬丁和心理學家約瑟夫·馬克斯談論了他們的書《信使:我們聽誰的,不聽誰的,以及為什麼》。

不要將種族主義歸咎於天性
最初發表於1917年5月

科技對於 LGBTQ+ 青少年的雙刃劍
疫情期間更多的線上時間可能會讓他們遭受虐待——但虛擬空間也可以提供至關重要的生命線

醫護人員不想當英雄
我們被迫扮演這個角色,因為我們的政府未能對 COVID-19 做出充分的反應。與此同時,我們的城市在燃燒,警察襲擊著供養他們存在的公民

COVID-19 的一個好處:孩子們有更多時間與父親相處
好處包括更強的韌性和更好的情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