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鯊魚靠氣味徑直回家
當被帶到幾英里外時,能夠聞到氣味的鯊魚徑直返回家園,而那些嗅覺被阻斷的鯊魚則採取了較慢、更不規則的路徑返回舊地。
傑森·G·戈德曼 是一位常駐洛杉磯的科學記者。他為《大眾科學》、《洛杉磯》雜誌、《華盛頓郵報》、《衛報》、BBC、《保護》雜誌以及其他刊物撰寫關於動物行為、野生生物學、保護和生態學的文章。他為《大眾科學》的“60秒科學”播客供稿,並且是《科學部落格:基本指南》(耶魯大學出版社)的聯合編輯。他喜歡在電視和廣播上分享他的野生動物知識,並經常向公眾講述野生動物和科學傳播。

鯊魚靠氣味徑直回家
當被帶到幾英里外時,能夠聞到氣味的鯊魚徑直返回家園,而那些嗅覺被阻斷的鯊魚則採取了較慢、更不規則的路徑返回舊地。

城市天鵝可能因基因變異而容忍人類
相比傾向於在人類接近時飛走的鄉村天鵝群體,更容忍人類靠近的城市天鵝種群中,擁有特定基因變異的成員更多。

河馬食肉可能解釋了它們的炭疽病爆發
河馬比人們認為的更常吃肉,這種習性可能解釋了當它們食用受感染的動物時,為何容易死於炭疽病。

野牛“投票”決定牛群的移動方向
而這些有蹄類動物透過多數規則運作

小鯨魚被海鷗啄死
在阿根廷瓦爾德斯半島海岸附近,幾乎所有南方露脊鯨幼崽都遭到海帶鷗的啄食,有些甚至因此喪命,這在四十年前還是罕見的情況

吼猴用睪丸大小換取分貝
在吼猴物種中,響亮的叫聲是以犧牲睪丸大小和精子產量為代價的——或者換句話說,睪丸最大的猴子發出的聲音並不那麼響亮

自行用藥的猴子啃食止痛樹皮
烏干達生病的紅疣猴吃了與當地人用來治療疾病的完全相同的植物

小鳥學狼叫來嚇退比自己大40倍的捕食者
棕刺嘴鶯透過假裝附近有一隻更大的鳥來嚇跑它的攻擊者

你的狗愛你嗎?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海豚“喊叫”以便在船隻噪音中被聽到
它們為此消耗能量

小蝙蝠像我們一樣在童年時期咿呀學語
孤立測試中,果蝠代替會進行聲音學習的哺乳動物來測試語言發展

螞蟻的首個室內廁所被發現
螞蟻以清潔著稱。它們為什麼要儲存廢物?

低緯度地區的花朵顏色“更深”
紫外線輻射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靠近赤道的動植物顏色更深

聰明的鳥類將大自然用作麵包箱
星鴉在儲存食物以備後用時會考慮易腐性

他者的蜂巢:蜜蜂在物種間發動戰爭
澳大利亞無刺蜂上演了引人注目的罕見種間戰鬥

與犀牛偷獵前線巡護員的問答
南非偷獵者繼續使用複雜的方法來切除犀牛角——並殺死犀牛,而巡護員在打擊這種行為方面受到嚴重阻礙

哺乳動物幼崽的哭聲在媽媽聽起來都一樣
幼年哺乳動物的遇險呼叫驚人地相似

回家的方向?
父母可能會給一些遷徙的鳥類關於如何回家的混合訊號

瞭解術語:“人類盾牌效應”
當動物知道人類在附近時,對捕食者的警惕性會降低

有思想的動物去哪兒了?
如果您一直在關注,您無疑會注意到這裡最近有點安靜。雖然這個部落格本身並沒有消亡,但它正處於長時間的休眠期。

西部叢鴉能夠進行元認知
有證據表明,人類並不是唯一能夠思考思考的動物

獵殺大型動物使齧齒動物(及其跳蚤)得以繁榮
保護可能對人類健康很重要

聒噪的鳥類洩露了它們的巢穴大小
如何使用聲音來計數島嶼上的海鳥

城市中的蜜蜂正在用塑膠建造它們的家園
這是昆蟲將塑膠垃圾融入巢穴的首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