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良的技術
社交媒體如何重建我們的同理心——以及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賈米爾·扎基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也是斯坦福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的主任。他是《善良之戰》的作者。

善良的技術
社交媒體如何重建我們的同理心——以及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善良的傳染
目睹善良會激發善良,使其像病毒一樣傳播

“反向普及者”:傳播科學如何創造新想法
按比例來說,美國人現在相信創造論的程度和我出生時一樣多。研究經費的減少已經威脅到科學家們的工作能力以及我們國家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競爭力。這些趨勢反映了公眾對科學的更深層次的情緒問題。最近的一項皮尤信任調查發現,雖然大約[…]

人群與陪伴:我們何時會被群體吸引?
火車是一個迷人的地方(坦白地說,我現在正坐在一列非常無趣的火車上)。數十或數百名乘客擠在每節車廂裡,彼此相隔幾英寸,並盡一切努力假裝自己是獨自一人。

利用同理心來利用他人:情商與操縱
人們傾向於將心理現象模式化。人們很容易認為壓力總是壞的,韌性總是好的,等等。像其他刻板印象一樣,這些信念幫助我們整理世界,並從噪音中提取訊號。也像其他刻板印象一樣,這些信念具有誤導性,並且通常是有害的。請允許我悲觀地說,每當媒體[…]

心理學研究不是關於你的
我有一些壞訊息,我希望它會變成好訊息。心理學研究不是關於你的。它們很少甚至沒有預測你該如何生活,如何判斷你是否是內向的人,或者關於你作為個人的任何其他事情。

作為一種選擇的同理心 3:“培養”同理心
在過去的幾周裡,我寫了一個簡單的想法:同理心遠非自動產生,它通常需要一種選擇,即與他人的情緒產生聯絡。反過來,這種選擇取決於潛在的同理心者是否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絡,即使這樣做是痛苦的或代價高昂的。我認為“選擇模型”可以改變我們如何[…]

作為一種選擇的同理心 第二部分:自閉症和精神病
上週,我寫了一個簡單的想法:同理心遠非一種自動的反應,它通常需要一種選擇,即與他人的情緒產生聯絡。此外,人們經常拒絕這種選擇,因為同理心可能具有挑戰性、痛苦、代價高昂,或者三者兼而有之。我們常常不迎接這些挑戰,而是與他人的痛苦保持距離,置之不理[…]

作為一種選擇的同理心
大約250年前,亞當·斯密曾著名地描述了觀察者觀看走鋼絲的人可能感受到的方式。即使站在堅實的地面上,當有人在數百英尺高的空中搖晃時,我們的手心也會出汗,心跳也會加速(你可以在這裡測試一下)。本質上,我們將這個人的狀態體驗為自己的狀態。

透過道德消除政治分歧:以氣候變化為例

我們不斷變化的道德觀
AW - 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我認為許多人持有這樣的直覺,即他們的對錯感——不像他們的穿著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受歷史潮流的影響。本質上,我們期望審美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倫理觀不會。

“糟糕的利他主義”是否勝過沒有利他主義?
AW,你提出的問題——慈善行為何時會在以後產生“懈怠”?——與關於利他主義的經典辯論密切相關。丹·巴特森是這場辯論一方的堅定支持者,但他在一篇經典論文中很好地描述了雙方。一方面,人們可能真正關心他人的福祉:一個[…]

道德行為的兩個來源:你是誰以及你的感受

介紹關於道德宇宙的對話

同情心會加劇衝突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你以錯誤的方式或在錯誤的時間這樣做

什麼,我在乎嗎?年輕人更缺乏同理心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年輕人的同理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