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巴黎舉行的近2000名科學家和學者聚會上,重申了大多數氣候科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在說的話:減少溫室氣體汙染的成本隨著每一天的拖延而增加,並且零排放必須是本世紀的目標。這是在巴黎舉行的“我們共同的氣候變化未來”會議的成果,該會議於7月7日至10日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舉辦,旨在為即將於今年12月在巴黎舉行的遏制全球變暖的國際談判提供建議。
危險包括以未知的速度海平面上升超過六米,更多的暴雨、熱浪、野火和乾旱,以及各地冰川的消失,以及其他挑戰。為了避免到本世紀末全球變暖高達 4 攝氏度,科學家們認為,人類文明在大氣中總共有 9000 億噸二氧化碳的預算,而自 1780 年以來,世界已經增加了大約 5920 億噸二氧化碳。
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會議上表示,世界已經錯過了大蕭條期間啟動向低碳能源系統必要轉變的機會,因為未能投資更多氣候友好的能源基礎設施,而這將既刺激全球經濟又減少收入不平等。他呼籲對碳實行可執行的全球價格——而不是目前正在實施的零星的全球碳排放交易計劃——以推動這種轉變,並對落後國家徵收跨境碳關稅。碳稅的上漲可以用來減少其他稅收,這意味著各國的成本可能很低甚至為負。“這反映了基本的經濟原則:對壞事徵稅比對好事徵稅更好,”他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還在他們的最終公報中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到來,以極端天氣的形式直接影響著窮人。到 2050 年,目前每年約 400 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至少減少 40%。到 21 世紀末,“溫室氣體排放必須為零,甚至為負。”
事實上,所有當前實現此類目標的方案都需要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這項任務的主要候選者是植物和岩石,兩者都分別透過光合作用和與雨水的化學反應吸收二氧化碳已有地質年代,儘管速度緩慢。在配備二氧化碳捕獲和掩埋裝置的發電廠中燃燒植物(或科學家喜歡稱之為生物質)可能會從大氣中去除比它們排放的更多的碳,人工樹和其他為此目的而設計的技術也可能做到這一點。還有在海洋中建立大型藻類養殖場的夢想,向其輸送濃縮的二氧化碳並生產負碳燃料。
但是,配備二氧化碳捕獲和封存(CCS)技術的燃煤發電廠就像核電廠一樣:龐大、笨重且昂貴。此外,與核電廠不同,這種“清潔煤”產生的電力並不便宜,而且它必須產生更多的電力才能執行所有 CCS 裝置。將生物質新增到混合物中,使氣候目標與飢餓人群的糧食生產以及非作物植物和野生動物的空間競爭,此外還需要更多地使用化石燃料來生產種植所有這些植物所需的氮肥。
反對 CCS 的論點很充分。然而,批評者常常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製造鋼鐵和水泥——所有發電廠(無論是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屋頂還是新型核電站)的基本基材——都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製造肥料也是如此,而肥料使當今地球上超過 70 億人口成為可能。如果目標是零排放或負排放,這些排放就必須消除。目前唯一的提議是 CCS。
在巴黎,氣候物理學家、德國全球變化諮詢委員會主席漢斯·約阿希姆·舍倫胡貝爾呼籲在未來幾十年內“誘導碳經濟內爆”,他將這種轉變比作 19 世紀最後幾十年為結束奴隸制所做的努力。如果沒有全球能源系統的這種重大轉變,就“沒有絲毫機會避免危險甚至災難性的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