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關語在喜劇中頗具爭議。批評家們抱怨說它們是“最低階的幽默”,這句話被認為是出自多位作家之口。但也有其他人——包括莎士比亞——肆意使用雙關語。最近發表在《側向性:身體、大腦和認知的非對稱性》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本身似乎也對雙關語存在分歧。研究結果表明,左右腦半球在處理雙關語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最終需要它們之間的溝通才能理解笑點。
為了觀察大腦如何處理這種幽默,安大略省溫莎大學的研究人員向研究參與者呈現與雙關語相關的詞語,分別呈現在左視野或右視野(分別對應於右腦半球或左腦半球)。然後,他們分析了受試者在每種情況下的反應時間,以確定哪個半球占主導地位。“左半球是語言半球,因此它處理雙關語的大部分語言方面,右半球稍後介入”,以揭示該詞的雙重含義,心理學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洛裡·布坎南解釋道。
這種互動使我們能夠“理解”笑點,因為雙關語作為一種文字遊戲,完成了幽默的基本公式:期望加上不協調等於笑聲。在雙關語中——詞語具有多種歧義含義——句子語境引導我們以特定的方式解釋一個詞,這種操作發生在左半球。當右半球隨後讓我們意識到該詞的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含義時,幽默就產生了,從而引發了布坎南所說的“令人驚訝的重新詮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該研究與之前的觀察結果相符,即右半球腦損傷可能與某些人的幽默感缺陷有關,這些人理解笑話的含義,但“不再覺得事情有趣”,布坎南說。她希望這項研究和未來的研究可能有助於康復訓練,以幫助這些人恢復幽默感。底線:雙關語讓每個人都感到惱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