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伊·科爾賓,來自自然雜誌
一項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自一個以缺乏恐龍遺骸而聞名的時期——重新點燃了古生物學家之間關於導致這些動物滅絕原因的衝突。
人們普遍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巨大小行星導致了一次大規模滅絕。但關於這是否包括非鳥類恐龍,或者它們是否已經因為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或火山活動而走向衰落,撞擊僅僅是最後一擊,一直存在爭論。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發現化石的人說,這進一步加強了這樣一種理論,即恐龍時代在小行星的突然撞擊後戛然而止。但那些贊成漸進式衰落的人不同意。
這塊化石——一塊45釐米長的眉角,可能是三角龍或牛角龍的——在蒙大拿州東南部的地獄溪組中被發現,僅在白堊紀-古近紀(K/Pg)地質邊界以下13釐米處——以前被稱為白堊紀-第三紀(K/T)邊界——這是一條可見的富含元素銥的岩石線,它標誌著小行星撞擊的地質時間點。
注意差距
該標本與 K/Pg 邊界的接近不僅使其成為人們認為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年輕的恐龍化石,而且還將其置於 K/Pg 邊界以下約 3 米岩石帶的上部——“3 米間隙”。這個區域以缺乏恐龍化石而聞名,過去曾被用來支援漸進式衰落理論。
“從這個標本我們可以說,恐龍幾乎一直存在到撞擊發生,”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學生、今天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生物學快報》上的論文的主要作者泰勒·萊森說。“這表明撞擊是滅絕的可能原因,而不是漸進式的。”
但加州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恐龍專家大衛·阿奇博爾德認為“多重原因”理論,他說這一發現並沒有改變任何事情。“作者的基本錯誤在於他們認為發現一塊恐龍碎片就會突然使這個差距消失[而]事實並非如此,”他說。
他補充說,“化石材料的稀缺”意味著不可能利用這個差距來論證在小行星撞擊之前恐龍是否正在衰落。他還指出,化石可能是由自然過程帶到這個不尋常的位置的——論文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
邊界困境
科羅拉多州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柯克·約翰遜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這塊化石是漸進式滅絕理論的“又一顆釘子”。他是去年發表的一篇支援突發性滅絕模型的綜述論文的 41 位作者之一。“我們看到的一切都與多樣性沒有變化相符,”他說。
但萊森和他的同事們在他們的岩石中只看到了一些 K/Pg 邊界的典型標誌——植物花粉減少和蕨類植物激增,但沒有銥或衝擊石英和玻璃球粒的激增,這些都表明小行星撞擊。“懷疑論者可能會爭辯說他們沒有 K/Pg 邊界本身,”約翰遜說。缺失的標記是根據附近的剖面與岩石相關的。
萊森說,需要在 3 米的間隙中發現更多來自其他恐龍物種的化石,才能最終確定它們的滅絕是漸進的還是災難性的。然而,他認為這一發現“確實表明”至少有一些恐龍在小行星撞擊的那一刻“狀況良好”。“這個差距是人為的,我們對上白堊紀的取樣越多,我們就越能發現這一點,”他說。
本文經Nature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 2011 年 7 月 13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