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人生階段?

數百萬年輕人“未能起步”, “成年初期”是人生的新階段這一說法正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援。但這種觀點可能弊大於利

人生有多少個階段?根據印度教的教義,人生分為四個階段:童年、學徒期、成年和老年。威廉·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堅持分為七個階段,從嬰兒期開始,那時我們“只會哭鬧和嘔吐”,到老年結束,那時我們“無齒、無眼、無味、一無所有”。

社會科學家對此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不足為奇,他們經常爭論細節,有時還會為不同的能力指定不同的階段劃分,例如認知發展(讓·皮亞傑)、道德推理(勞倫斯·科爾伯格)和性心理發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更重要的是,當文化發生足夠大的變化,以至於改變了特定年齡段的行為時,社會科學家有時會新增階段,因為他們注意到了這些變化。

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1904年,隨著工業化迅速取代了將年輕人和老年人聯絡在一起數千年的學徒制度,以及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美國新興城市的街道上胡作非為,心理學家G.斯坦利·霍爾將“青春期”這個詞放在了社會地圖上。霍爾錯誤地聲稱,這個動盪的人生階段存在於所有文化和時代,但我們現在知道,青春期實際上是工業化的產物,絕不是人生的必要階段。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人類學研究表明,霍爾定義的青春期在世界各地100多種文化中並不存在——在這些文化中,年輕人從小就與成年人並肩工作。我自己的研究表明,只有當我們阻止人們進入成年期時,我們才會看到美國青少年典型的抑鬱、反抗和憤怒,根據2010年全國共病調查,其中近50%的人現在可被診斷出至少患有一種情緒、行為或藥物濫用障礙。

1950年,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提出了又一個新的人生階段——“青年期”——介於青春期和真正的成年期之間,其特徵是“深深的孤獨感和自我專注”以及對“親密關係”、“身份認同”和“道德價值觀”的追尋。埃裡克森說,這個階段從18歲持續到大約35歲。然而,與青春期不同,這個想法沒有引起任何轟動。當埃裡克森在1994年去世,享年91歲時,他的觀點仍然只是一個學術腳註。

但在同一年,由於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在美國,進入成年期的時間越來越晚,克拉克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傑弗裡·詹森·阿內特再次提出了這個觀點,這次他將這個階段稱為“成年初期”。他的提議也基本上被忽視了,直到2000年,隨著關於成年期延遲的更多資料到手,他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更深入地闡述了他的觀點。

阿內特說,在1970年至1996年間,女性的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從21歲增加到25歲,男性的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從23歲增加到27歲,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獲得了大學或研究生學位。他觀察到,隨著結婚和工作的推遲,我們需要認識到,在成年期之前存在一個新的生命階段,其特徵是“身份探索”、“不穩定”和“自我關注”。

這一次,公眾和科學家(畢竟科學家也是公眾的一份子)都無法忽視這個想法,原因很簡單,他們的許多後代仍然待在家裡。“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1980年至2008年間,年輕人搬到其他州的機率下降了40%。在同一時期,年輕人獲得駕照的比例也大幅下降——即使在那之前,大衰退就已經來臨。自2008年以來,高達29%的25歲至34歲成年人在某個時候與父母同住。

對阿內特觀點的興趣與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同步增長。根據谷歌學術搜尋的資料,2000年之前只有140篇文章提到了成年初期,但在2000年至2007年間,這個數字又增加了1980篇,而截至撰寫本文時,經濟衰退又增加了8180篇學術文章。谷歌頁面的趨勢也反映了公眾的興趣,情況類似。谷歌現在列出了224,000個頁面提到了“成年初期”這個確切的短語。

時機確實至關重要。當霍爾撰寫關於青春期的文章時,成千上萬的青少年流落街頭,而現在數百萬年輕人仍然住在他們舊臥室裡,牆上還貼著涅槃樂隊的海報。由於如此多的年輕人明顯偏離了軌道,成年初期作為人生新階段存在的觀點已經站穩腳跟。

但是,科學資料是否證明了這種命名的合理性?接受這樣一個階段有什麼好處嗎?作為一名研究人員超過30年,我不得不對這兩個方面都持懷疑態度。首先,如果成年初期真的是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應該看到資料中明顯的斷層,標誌著它的開始和結束。相反,我們通常看到的是一個延續了一個世紀的趨勢,即推遲進入成年期——例如,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的逐漸增加。此外,阿內特自己引用的大部分資料都顯示了跨生命週期的資料連續性,而不是表明年輕人身上正在發生某些獨特事情的斷層。

我對阿內特的提議的主要擔憂與標籤的力量有關——特別是當我們給負面刻板印象貼上標籤時。青少年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誠然,許多人有問題或能力不足,但我自己的資料顯示,30%的青少年在廣泛的成人能力方面實際上比一半的成年人更勝任。“青少年”這個標籤非常強大,以至於它導致我們看待和對待所有年輕人,就好像他們都同樣有缺陷一樣——甚至將這種缺陷歸咎於所謂的青少年大腦。作為一名研究心理學家,我認為這種流行的觀點證實了我們對青少年的負面偏見,但其科學依據值得懷疑[參見羅伯特·愛潑斯坦的《青少年大腦的神話》;《大眾科學·思想》,2007年4月/5月]。

根據新的皮尤研究,大多數20多歲的人都有工作,不與父母同住,許多人處於穩定、充實的關係中。我認為,建議大多數或所有這個年齡段的人天生就不穩定和不專注是不謹慎的,尤其是在基於短期社會趨勢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標籤很容易演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產生期望,將更多年輕人推向功能失調。

與新的“臨時”稅收一樣,一旦新的心理學標籤進入教科書,它們就永遠不會消失。成年初期可能將長期存在,這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是壞訊息。

(延伸閱讀)

青春期和成年初期:文化視角。第四版。傑弗裡·詹森·阿內特。皮爾遜出版社,2009年。

辯論成年初期:階段還是過程? 傑弗裡·詹森·阿內特。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

迷失在過渡期:成年初期的陰暗面。克里斯蒂安·史密斯等。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

Robert Epstein,加利福尼亞州維斯塔市美國行為研究與技術研究所高階研究心理學家,是《大眾科學·思想》的特約編輯,也是《今日心理學》的前主編。他的最新著作是《青少年2.0:將我們的孩子和家庭從青春期的折磨中拯救出來》(林登出版社,2010年)。

更多作者:Robert Epstein
SA Mind Vol 23 Issue 6本文最初以“又一個人生階段?”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23卷第6期(),第18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113-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