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不會打哈欠

睏倦和無聊並非總是會傳染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以下帖子來自一個關於年度搞笑諾貝爾科學獎的系列,該獎項旨在表彰“首先讓人發笑,然後讓人思考的成就”。這些獎項於九月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頒發。

現在我們來談談搞笑諾貝爾生理學獎。打哈欠在人類和其他群居動物中是出了名的會傳染,尤其是在靈長類動物中。在人類中,打哈欠被認為有多種作用,包括冷卻大腦、在你昏昏欲睡時提高興奮度,以及可能有助於同步群體行為。

打哈欠會是一種無意識的同情形式嗎?這意味著,為了產生傳染性打哈欠,所涉及的動物必須有能力進行同情,即同情心。我們知道狗、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可能都是,但這意味著我們無法真正測試它是否是同情心。我們需要一種群居但可能無法對其同伴產生感覺的物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就是烏龜的用武之地。為了測試打哈欠是否需要同情心,從而瞭解打哈欠可能服務的真正目的,英國林肯大學的安娜·威爾金森和她的同事們選取了一群生活在一起的紅腿陸龜,並訓練其中一隻陸龜在接觸紅色正方形時打哈欠。然後,他們讓烏龜觀察受過訓練的烏龜的動作,並檢查它們是否打哈欠。研究人員還檢查了在沒有其他烏龜在場時以及受過訓練的烏龜沒有紅色正方形而沒有打哈欠時是否打哈欠。

他們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大大的否定。測試烏龜對其他動物巨大的哈欠沒有任何反應。這可能意味著傳染性打哈欠不僅僅是當你看到別人打哈欠時觸發的固定行為模式的結果。如果是那樣的話,烏龜就會和它們的同伴一起打哈欠。傳染性社交打哈欠可能需要更多的東西,一種社交意識或一種因複雜的社互動動而產生的同情心。當然,這也可能意味著烏龜對於傳染性打哈欠來說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選擇。但社交解釋似乎更有力一些。

—摘自Scicurious Brain,網址: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scicurious-bra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