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秋季,塔夫茨大學的一群生物學學生坐在一起吃了一些泥土。他們磨碎了小塊的黏土片,吞下粉末,以親身體驗黏土的味道。這項不尋常的味覺測試是達爾文醫學課程的一部分,由我們其中一位(Starks)教授。學生們正在研究異食癖的演變——異食癖是指吃泥土,尤其是類似黏土的土壤,動物和人類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精神病學家的標準參考指南——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將異食癖歸類為異食症的一種亞型,異食症是一種飲食失調症,患者會食用非食物的東西,如菸灰和油漆碎片。但正如學生們將要了解到的,對動物和人類文化的研究表明,異食癖不一定是異常的——事實上,它很可能是一種適應性行為。研究人員正在重新審視吃泥土的行為,並發現這種行為通常為人類和動物提供重要的礦物質,並使食物和環境中的毒素失效。
進化論方法
判斷異食癖是異常還是適應性行為的一種方法是確定這種行為在動物和人類社會中有多普遍。如果許多不同的物種和文化都表現出相同的行為,那麼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益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今天,很明顯,異食癖在動物王國中比以前認為的更為普遍。研究人員已經在200多種動物中觀察到異食癖,包括鸚鵡、鹿、大象、蝙蝠、兔子、狒狒、大猩猩和黑猩猩。異食癖在人類中也有充分的記載,記錄可以追溯到至少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時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古埃及人在醫學上使用黏土:他們用泥漿敷在傷口上,吃泥土來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腸道疾病。美洲的一些土著人民將泥土用作香料,並用少量黏土來烹製天然苦味食物,如橡子和土豆,以抵消苦澀的味道。異食癖在19世紀之前的歐洲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一些社會,如奈及利亞的蒂夫部落,仍然依靠對泥土的渴望作為懷孕的跡象。
關於動物和人類為什麼吃泥土的一個常見解釋是,土壤中含有礦物質,如鈣、鈉和鐵,這些礦物質支援能量產生和其他重要的生物過程。動物對這些礦物質的需求隨著季節、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的變化而變化,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當動物的飲食不能提供足夠的礦物質,或者當環境的挑戰需要額外的能量時,異食癖尤其常見。例如,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山地大猩猩和非洲野牛可能會攝入泥土作為鐵的來源,以促進紅細胞發育。大象、大猩猩和蝙蝠在飲食中攝入鈉不足時,會吃富含鈉的黏土。已知有一個象群不斷地前往地下洞穴,在那裡,動物們挖掘並吃掉富含鹽分的岩石。
在非洲的人群中,容易獲得鈣的人不像缺鈣的人那樣頻繁發生異食癖。對鈣的需求也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什麼異食癖最常與懷孕相關:母親在胎兒骨骼發育時需要額外的鈣。
然而,礦物質的獲取並不能完全解釋異食癖。在2011年《生物學季評》上發表的一篇廣泛的綜述論文中,康奈爾大學的Sera L. Young及其同事得出結論,吃泥土很少能為飲食增加大量的礦物質,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會干擾消化後的食物從腸道吸收到血液中,有時會導致營養缺乏。
如果動物和人類從泥土中無法獲得太多的膳食礦物質,那麼異食癖的好處是什麼?第二種解釋——吃泥土通常是一種排毒形式——正在獲得認可。
泥土排毒
在大多數情況下,吃泥土可能是去除毒素的一種方式,這種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和動物如此頻繁地選擇類似黏土的土壤而不是其他型別的泥土。帶負電的黏土分子很容易與胃和腸道中帶正電的毒素結合——透過將這些毒素輸送到腸道並排出體外,從而阻止這些毒素進入血液。排毒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土著人民用黏土烹製土豆和橡子——這些食物是苦的,因為它們含有少量的毒素。
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鸚鵡信託基金會的執行董事詹姆斯·吉拉爾迪在少數關於異食癖的實驗研究之一中找到了支援排毒假說的證據。在觀察一群秘魯鸚鵡在馬努河沿岸特定裸露土壤帶覓食時,吉拉爾迪注意到,這些鳥類忽略了附近礦物質含量更高的土壤。他推測,鸚鵡攝入土壤不是為了獲取礦物質,而是為了抵消種子和未成熟水果中的有毒生物鹼,這些種子和未成熟水果構成了它們飲食的大部分。植物(和肉類)中普遍存在的毒素通常會刺激腸道。為了驗證這一想法,吉拉爾迪給一些鸚鵡餵食了有毒生物鹼奎尼丁,並分別新增或不新增它們喜歡的泥土,並測量了膳食後有多少生物鹼進入了鳥類的血液。沒有食用泥土的鳥類血液中奎尼丁水平較高,而一小份泥土則使血液中奎尼丁水平降低了60%。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用黏土補充飲食的黑猩猩和狒狒身上也發現了同樣的好處。
關於泥土排毒的進一步證據來自對蝙蝠的研究。2011年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的一項研究詢問,亞馬遜蝙蝠訪問黏土舔舐處——裸露黏土的懸崖邊——是為了營養還是為了排毒。柏林萊布尼茨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的Christian Voigt和他的同事捕獲了兩種不同物種的蝙蝠:一種主要吃水果,另一種主要吃昆蟲。Voigt預測,如果蝙蝠吃黏土是為了獲取礦物質,那麼他會在黏土舔舐處發現更少的食果蝙蝠,因為水果比昆蟲含有更多的膳食礦物質。但他捕獲的大多數蝙蝠都是食果蝙蝠——其中許多是懷孕或哺乳期的蝙蝠。Voigt得出結論,懷孕的食果蝙蝠訪問黏土舔舐處是為了排毒,因為它們為了餵養幼崽而吃兩倍的食物,這意味著從未成熟的水果、種子和樹葉中攝入兩倍劑量的植物毒素。
與蝙蝠一樣,孕婦也可能吃泥土以獲得其排毒特性,此外,還將泥土用作礦物質的補充來源。懷孕的頭三個月困擾著許多女性,出現噁心和嘔吐,跨文化研究表明,在懷孕早期,異食癖是對晨吐的反應。撒哈拉以南國家和美國南部的婦女報告說,她們食用黏土以減輕這種不適。一些研究人員提出,晨吐可以清除母親體內可能危害胎兒的毒素。異食癖和晨吐或許共同作用以保護髮育中的胎兒。由於黏土可以結合細菌和病毒,因此它也可能保護母親和胎兒免受食源性病原體的侵害,如大腸桿菌和霍亂弧菌。
儘管科學界直到最近才積累了足夠的證據來論證異食癖是一種適應性行為,但人類——不僅僅是孕婦——已經使用黏土礦物作為治療噁心、嘔吐和腹瀉的藥物數千年。在現代醫學時代,製藥公司利用高嶺土(一種黏土礦物)的結合特性生產了Kaopectate,這是一種治療腹瀉和其他消化問題的藥物。最終,合成化學品次水楊酸鉍——也是Pepto-Bismol的關鍵成分——取代了高嶺土,但黏土至今仍以其他方式使用。高嶺土和蒙脫石不僅能結合有害毒素,還能結合病原體。牧場主在準備牲畜飼料時使用黏土來抑制毒素傳播,一些研究人員已經提出利用黏土的病原體結合能力來淨化水。
當然,攝入泥土也可能是有毒的。除了礦物質和排毒物質外,您可能還會無意中攝入細菌、病毒、寄生蟲以及危險劑量的鉛或砷。由於這些風險,現代吃泥土的人應該堅持使用經過加熱或其他方式消毒的安全商業產品——但他們不應因其行為而受到汙名化。總的來說,證據表明,在許多情況下,異食癖不是精神疾病的徵兆。這是一種特殊的防禦機制,它已經進化出來對抗毒素,並可能緩解礦物質缺乏症。雖然當您服用維生素或尋求Kaopectate的安慰時,您可能沒有想到異食癖,但實際上您正在參與古老的吃泥土的習俗。
本文以印刷版形式發表,標題為“吃泥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