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比近幾代人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監測負責人克勞斯·斯托爾在去年11月召開疫苗製造商和國家衛生機構官員緊急峰會之前,發表了那次異乎尋常的戲劇性宣告。原因是亞洲10個國家禽流感危機日益加劇,這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由於禽流感病毒(H5N1)對雞具有致命性,因此很容易識別區域性爆發。斯托爾對該病毒在該地區家鴨中也廣泛傳播的證據感到震驚,而家鴨沒有表現出任何症狀。隨著無症狀的鴨子在院子、後院和廚房裡搖搖擺擺地傳播病毒,撲滅歷史上最大規模禽流感爆發的希望變得渺茫。人類接觸該病毒的可能性增加,這可能引發大流行。“我們知道配方,所有的成分都齊備了,”斯托爾說。
流感大流行是由具有人類免疫系統不熟悉的表面蛋白的病毒引起的。在1957年和1968年的大流行毒株中,這些蛋白質來自以前僅感染鳥類的流感病毒。這成為可能,因為流感是一種混雜的基因交換者。如果禽流感毒株遇到適應在哺乳動物之間傳播的流感毒株,它們的後代可能具有蛋白質新穎性和在人與人之間易於傳播的致命組合。這種交換可能發生在對禽流感和人流感毒株都易感的動物宿主體內,例如豬。或者,它可能發生在一個感染了本季流行的人流感毒株的農民孩子體內,她看似健康的寵物小鴨然後將H5N1傳染給她。在過去一年中,泰國和越南已有超過40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其中30多人因此喪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本期第62頁開始,傑弗裡·K·陶本伯格和他的同事描述了他們對1918-1919年導致4000多萬人死亡的病毒的復活,字面上是從墳墓中復活。他們對其起源提出了令人不寒而慄的結論。儘管該病毒中的某些基因可能來自禽類毒株,但這些基因看起來似乎在另一種動物體內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的進化,然後該病毒才在人類中出現。1918年大流行的這種未知來源甚至可能是一種我們不認為是流感攜帶者的鳥類或動物。
目前,對流感的系統監測僅限於人類、雞、豬和馬,對野生水禽和岸鳥的檢測頻率較低。但這些樣本中很少有得到密切分析的,科學家們也不知道流感生態系統的動態或真實範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剛剛宣佈了對現有流感樣本基因組進行測序的計劃。此外,美國武裝部隊病理研究所、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以及幾個合作伙伴希望建立一個高容量實驗室網路,專門用於擴充套件流感監測能力和流感病毒的分子分析。研究它們如何在人類和動物 population 中進化和傳播,可能有助於識別新的流感宿主,並使預測新毒株的出現成為可能。
啟動成本將相當於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9月份訂購的200萬劑緊急H5N1疫苗的價格。這筆錢花在預防未來流感大流行上是物有所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