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本週報告稱,全球氣溫正逐漸逼近一個令人擔憂的氣候里程碑。他們說,這並不意味著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遙不可及,但採取行動的最後期限正在迅速臨近。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象局一份新的報告,在2020年至2024年的至少一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將有約24%的機率上升到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攝氏度。
當對照國際氣候目標來看,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巴黎氣候協定》最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將全球氣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或最多不超過2攝氏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乍一看,該報告似乎表明《巴黎協定》中最艱難的目標已經無法實現。昨天的一些頭條新聞表明,該訊息威脅到一個關鍵的氣候閾值。
不過,就目前而言,情況可能沒有聽起來那麼糟糕。
新的預測只關注未來五年——既考慮了人類造成的全球變暖的影響,也考慮了地球氣候的自然波動。這些變化,受厄爾尼諾現象和其他自然氣候迴圈等過程的影響,可能導致一些年份在短期內略微偏熱或偏冷,即使全球氣溫總體上在長期內呈上升趨勢。
該報告表明,未來五年中的每一年都可能比工業化時代地球的平均氣溫高至少1攝氏度。而且,其中一年有近四分之一的機率會達到1.5攝氏度的水平。
但是,這些預測並不一定表明地球氣溫將永久保持在該水平。由於地球平均氣溫自然地逐年上下波動,它們可能會在第二年再次回落到閾值以下。
從一個月到另一個月的波動比從一年到另一年的波動更為明顯。該報告表明,在未來五年內,至少有一個月有約70%的機率會超過1.5攝氏度的閾值,但是,同樣,它可能只持續一個月。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是否意味著世界已經錯過了第一個巴黎目標?不一定——儘管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該閾值正在穩步逼近。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準確定義巴黎溫度目標。
《巴黎協定》沒有明確概述確定何時超過1.5或2攝氏度閾值的標準。但根據大多數專家的解釋,目標是快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全球氣溫永久穩定在低於這些溫度目標的一個點。
這意味著全球氣溫可能會短暫地升至1.5或2攝氏度以上——但如果它們沒有永久保持在那裡,仍然有希望實現這些目標。另一方面,如果氣溫上升到這些閾值之上並長期保持在那裡,那將表明這些目標遙不可及。
“存在將短期變化與長期目標混淆的危險,”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突破研究所的氣候和能源主任澤克·豪斯法瑟在接受E&E新聞採訪時表示。“僅僅因為單一年份碰巧超過了1.5度,並不意味著未來每一年都會如此。”
更復雜的是,氣候記錄中沒有長期模式的精確定義。但豪斯法瑟表示,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上保持至少七年左右,那麼可以相當肯定地說該閾值已經永久被突破。
自發布新預測以來,其他專家也強調了這個問題。
英國氣象局氣候科學家理查德·貝茨在昨天發表在Carbon Brief上的一篇評論中寫道,“雖然這再次提醒人們地球氣溫正在上升,但重要的是要注意,這並不意味著《巴黎協定》將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的長期目標已被違反。”
他認為,事實上,以這種方式構建預測可能會削弱巴黎氣候目標的嚴肅性。
他寫道,與至少1.5攝氏度升溫相關的許多氣候影響“不會預計在溫度達到該水平的第一年或第一個月突然出現”。
他在昨天的一條推文中詳細闡述說:“不應以缺乏直接的氣候影響為由,聲稱1.5攝氏度是良性的,而且一切都是小題大做。這種說法是不真誠的,也不反映科學的實際說法。預計1.5攝氏度的上升將導致長期的重大影響。”
也就是說,1.5攝氏度的目標正在迅速逼近。
它可能在未來五年內不會永久突破,但科學家認為,如果全球氣溫繼續以目前的速度上升,那麼在未來幾十年內是有可能突破的。
豪斯法瑟說:“我們不一定會在未來五年內正式突破1.5攝氏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實現1.5攝氏度很容易,甚至不是有可能的。”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8年釋出的一份嚴峻的報告表明,從技術上講,仍然有可能實現1.5攝氏度的目標——但全球碳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降至零,並在2030年之前大幅減少。
這個時間表將需要對全球能源、交通和土地利用系統進行前所未有的徹底改革。目前,《巴黎氣候協定》下的國際承諾還遠不足以按時完成。
豪斯法瑟說:“雖然並非不可能,但我們肯定沒有看到今天為實現這種減排而表現出的政治意願。我個人不太有信心我們能夠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這使得確保我們採取足夠的行動將其限制在2度以下變得更加重要。”
經E&E新聞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E&E每天在www.eenews.net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