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備受矚目的論文報告了曾被認為是已知最小的類鳥恐龍遺骸,但已被撤回。新證據表明,這件標本,包裹在琥珀中,在如今的緬甸,距今近一億年前,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蜥蜴——屬於不同爬行動物類群的一部分。
該論文的作者(於3月1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表示,他們最初對化石的描述——一個不到2釐米長的類鳥頭骨,嘴裡塞滿了數十顆牙齒——仍然是準確的。但他們承認將其歸類為恐龍是錯誤的。
在3月份論文發表後,幾乎立即出現了對該琥珀包裹動物分類的懷疑。在釋出在bioRxiv伺服器上的預印本中,一些古生物學家聲稱該化石是一種蜥蜴,而不是恐龍(該工作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原始論文的作者發表了回應3,該回應也未經同行評審,駁斥了這些論點。但另一個研究團隊向作者展示了未發表的資料,這些資料描述了一塊類似的化石,該團隊已將其歸類為蜥蜴。根據7月2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撤稿通知,這些資料對最初的分類學分類產生了懷疑。(《自然》雜誌的新聞團隊在編輯上獨立於其期刊團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新資料“確實明確表示我們錯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現已被撤回研究的共同負責人景邁·奧康納說。但是,她認為,在其他化石資料發表之前,該標本無法重新分類。
義大利帕爾馬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安德里亞·考是最初對分類持懷疑態度的科學家之一。考說,該化石具有蜥蜴的幾個典型特徵,這些特徵在那個時代的類鳥化石中從未見過。而且由於標本的許多特徵都像蜥蜴——據他估計約有十個——“因此不能排除它實際上是蜥蜴的想法”。考對撤稿並不感到驚訝,並指出重新分類,特別是來自未知群體的不完整化石標本,在該領域並不罕見。
儘管該化石不再被認為是已知最小的恐龍,但奧康納和考都表示,由於其不尋常的特徵組合,它仍然引人注目。“該標本對科學仍然非常有趣,”奧康納說。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0年7月23日首次發表。
